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思考夏邑圣源学校袁萌内容摘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成一体,构成一个五彩纷呈的感知环境。在教育领域内,教育者利用我媒体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可建立起声图并茂的多层次、多角度、多功能的教学系统。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还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成一体,构成一个五彩纷呈的感知环境。在教育领域内,教育者利用我媒体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可建立起声图并茂的多层次、多角度、多功能的教学系统。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还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缺陷,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教育界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对语文学科而言,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语文课堂中,笔者认为,因多媒体的介入而导致的教学误区尤为突出。本文尝试对此进地分析、思考、公供参考。一、过分强调技术性,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多媒体能把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都集中成形于统一的课件,使用者只须依序点击即可教学,但它却消融了各学科本身固有特点。尤其是语言学科,被多媒体教具“规定”成为与数理化等学科内容不同,形式一样的翻版严重含偏离了语言学科的个性。一些教师开展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置语文学科的能动性、灵活性、人文性于不顾,把学生的想像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固定在一张张软盘上,偏离了语言学科的修改要求。究其原因,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老师要做的量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带来美的愉悦,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写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像,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可以因人而异,老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像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像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事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表达,用图形图像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图形图像的资料应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少课件的容量,介于携带和运行。对学生比较陌生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以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程现。教学中要相悖学生利用语言的描述想像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想像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场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再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这样,即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觉,又保护了他们的想像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二、注重用多媒体把握课文,忽略情感参透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高其文学素养,语言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而目前新课标下的语文多媒体教学都明显地偏离了这一轨道,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渗透。认为全面、系统、详尽地完成了对课文所涵活的知识信息的归纳与展现,不零碎地自得知识点,就是用多媒体整体地把握了课文。这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又是一种新的支离破碎,尤其鉴赏情景交融的散文。以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若把其划分成几个画面再现作者笔下之景,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上用图表的逐一告诉学生这些美景是如何写的,运用了什么倏方法等,虽然达到了条分缕析,但在这样切剖式的整合再现中,往往不能兼顾“情”这条主线。在这种细枝未节景物赏析中,情感悄然退居后台,那么,学生的感知充其量只是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了然于胸,却无法感受到作者从景物描写中的内心那种不禁的喜悦。即赏完景物再补充其情感,也会因为情与景的已然分离,而使学生对“情”的理解显得牵强。由此可见,教学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孤立地展示某一点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撇开景物描写片面强调情感渲染,其情感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脱离情感谈景物描写,其鉴赏也变得毫无意义。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完整的鉴赏。如上面所说的《春》一课,教学时老师如果能把景物描写和情感渲染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中去,游戈于作者所写的方法,还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春的赞美喜爱之情。因而,惟有以情入文,让学生用体会到的情牵出所写之景,再通过写景,去强对情的理解,方是鉴赏之要义。三,注重单边操作,忽略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很好的信息反馈功能,使用多媒体的一个重要目的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让学生进入单独思考,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锐意创新的学习天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遗感的是,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是都是自制的课件,只能线性运行,师生无法互动,有的课件在制作时贪大求全,把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细节,通通装入其中;有的课件,生硬呆板,所有的思维和再创造环节都被设制成现成的结论,屏幕成了既定答案的展示屏。这样一来,课堂成了课件展示,教师成了计算机操作员,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和学生的感情、思维、反馈,致使学生从头到尾见到是屏幕上的图像和教师设计好了的文字结论,听到的是音箱发出的各种声音,活的是教学变成了死的视听、探索的过程变成了现成结论的展示。不仅学生被套进了笼子,教师也被牵住了鼻子,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素质的提高。要走出这下一误区,就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反馈功能。在课件制作时,应努力在小而精,软而活上下功夫,尽力改流程式线性结构为模块式灵活结构,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主宰课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启发、点拔,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创新,为培养学生的感情能力,创新精神,健全人格服务。四、忽略文本阅读,抛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言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其体态和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祈作用。这与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识学”、“读书”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文字的亲近感,是相统一的。另外,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都是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忽略了文本阅读,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上,学生的读书的时间起来越少,读书声起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言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的冲击下,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对于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化特点,这样才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教学中,都是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化技术不能替代的,其简便易行以是多媒体难企及的。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无论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所以,都是在运用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多媒体,而是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诗的意境需要学生自己来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总之,在当前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要真正发挥其优势,就必须走出误区。广大语文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翅膀,把握教育的朝代脏,努力研究多媒体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语言教学的特征处理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注意现代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取长补短,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将语文课上成“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资料:《中小学电教》1、2002年4杜小《谈CAI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2、2003年12吴丽娟《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3、2002年1罗志强《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矫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