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青岛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小组2011年1月目录一、“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10)(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10)1、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更加扎实(10)2、城市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11)3、创新成果大量涌现(11)4、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12)5、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成效显著(12)6、国内外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13)7、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13)8、知识产权管理迈上新台阶(14)(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4)1、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较大(15)2、城市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够高,企业创新欲望不够强烈(15)3、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作效果不够突出(16)4、创新资源科学配置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够高(16)5、引进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外为我用”的技术引进开发机制亟待建立(17)6、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有待提升(17)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18)(一)国际发展趋势(18)1、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18)2、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18)3、科技全球化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19)4、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19)(二)国内发展趋势(19)1、“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新时期的中心任务(19)2、科技创新成为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导力量(20)3可持续发展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根本战略(20)4自主创新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20)(三)我市面临挑战(21)1、“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21)2、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21)3、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21)4、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挑战(21)5、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挑战(22)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目标愿景(22)(一)指导思想(22)(二)总体思路(23)(三)发展原则(23)1、高点定位原则(23)2、引领支撑原则(23)3、重点突破原则(24)4、对接国家原则(24)5、系统集成原则(24)6、可实施性原则(24)(四)发展愿景(24)1、创新青岛(25)2、高端青岛(27)3、蓝色青岛(29)4、智能青岛(31)5、生态青岛(33)6、安全青岛(35)(五)发展目标(37)——基础设施条件(37)——科技创新投入(37)——科技成果产出(38)——高新技术产业(38)四、空间布局(39)(一)功能区划布局(39)(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布局(41)(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布局(41)(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42)五、“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44)(一)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青岛”建设(44)1、引进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44)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7)3、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48)4、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建设(48)5、加快推进青岛高新区建设(49)6、加强新兴产业领域应用基础研究(50)7、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工作(51)(二)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构筑高端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高端青岛”建设(51)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2)2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52)3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52)4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与转化(53)(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进“蓝色青岛”建设(53)1、加强海洋应用基础科学研究(54)2、超前部署海洋前沿技术(55)3、加快海洋产业技术示范试验基地建设(56)4、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57)5、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57)6、推进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建设(58)(四)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城市智能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智能青岛”建设(58)1、支撑推进城市高速通信网络建设(58)2、支撑推进城市数据库和实时处理系统建设(59)3、支撑推进城市智能化应用与服务(59)4、组织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与示范(60)(五)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促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加快推进“生态青岛”建设(61)1、加强低碳循环技术研发与示范(61)2、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61)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62)4、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与示范(63)(六)强化民生科技支撑,保障社会安全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安全青岛”建设(64)1、加强社会安全预警、监控和防范技术研发(64)2、加强生产安全预警、监测和应急保障技术研发(65)3、加强食品安全溯源、检测及预警处置技术研发(66)4、加强健康安全检测、预警与疾病防治技术开发(67)(七)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8)1、实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工程(68)2、实施现代种业工程(69)3、实施农村民生科技工程(70)4、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70)六、实施科技发展重大专项(71)(一)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专项(71)(二)先进装备制造专项(73)(三)新材料专项(75)(四)光电子专项(76)(五)新能源专项(78)(六)海洋先进材料与装备制造专项(79)(七)生物医药与制品专项(80)(八)高端通用芯片及重点行业应用基础软件专项(81)(九)城市智能网络技术与应用服务专项(81)(十)交通智能化控制与装备专项(82)(十一)生态环境与城市安全专项(83)(十二)现代种业培育与产业化专项(84)七、保障措施(85)(一)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85)(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85)(三)加快建设科技领域重点项目(85)(四)健全完善科技政策法规(86)(五)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87)(六)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规模(87)八、组织实施(87)(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87)(二)加强与年度计划的衔接(88)(三)建立规划执行中期评估与修订制度(88)(四)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监督与绩效考评(88)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十二五”是我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充满机遇的五年。制定并实施《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智能化水平,大力度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高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跨越式提升、经济模式跨越式转型、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1、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更加扎实。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00家,比“十五”末增加73家。重点实验室158家,其中新增国家级5家、省部级19家、市级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其中新增国家级5家、省部级1家、市级24家;科技孵化器15家,其中新增国家级3家、市级8家;新增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3家。2009年,全社会研发(R&D)投入9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2010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987亿元、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97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63%、156%;研发活动人员达26万人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1547台(套),比2005年分别增长35%、120%。2、城市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整建制落户我市,中科院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成立,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中心、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正式奠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建设;德国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行,一批区(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对行业和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3、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一五”期间,我市承担的国家、地方、企业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达35万项,比“十五”同期增长45%,其中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4800余项,项目资金逾32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余项、经费273亿元,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65%、99%。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数字家庭流媒体终端、自升式钻井船、1000KV特高压导线、LED背光模组、智能交通等近百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共获国家科技奖31项、省科技奖308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85%、31%,其中“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4、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规划建设了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光电子、高速列车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2010年实现产值逾6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11%;培育了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滚动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75家,其中特锐德电器成为我国创业板首家批准上市企业。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01%,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00%、381个百分点。5、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我市建成省级痛风病重点实验室、省内首家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库、首家省级角膜捐献接收机构。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常见毒物致病性和毒性数据库、常用农药快速检测毒理学质谱库,建成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平台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提高了我市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食品药品检验水平。开发应用可移式多普勒雷达、海水源热泵等50余项科技奥运创新成果,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强警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成为首批全国科技强警试点市和示范市,全市十二个区(市)全部跨入省级科技强警示范区(市)行列。科技应对浒苔效果突出,在浒苔监测预警、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墨、莱西等5市全部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带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农村科技服务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6、国内外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我市与中科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科院在青研发机构由2家增至8家,新引进了中科院5个专业技术团队、100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我市企业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达81家,合作开发项目1100多项。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我市与法国布列斯特市签署了海洋科技中心合作协议,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驻我市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市半导体所与俄罗斯拉明斯克仪表设计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我市与境外科技合作项目达560项。7、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全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明确了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发布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青岛市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成立了青岛市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市科技战略研究所,重组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整合了全市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立了公益性、综合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大型仪器、文献、专利和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计划申报、科技查新、技术合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新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和示范基地10家,全民科技素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我市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获“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9名、“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9名、“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