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涵义经济是个多义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涵义:①有时指节约、精打细算;②有时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③有时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④有时还指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2、经济学的由来人们在长期的经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萌发了某些经济思想。这些不完整不系统的经济思想经过长期积累、概括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成为一门学科,就是经济学。3、近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家庭管理问题的,后来发展到研究全社会的经济问题,从而出现了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4、对政治经济学误解的两个方面①政治经济学不能误解为政治加经济,这里的政治是指它的研究范围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②政治经济学不能误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概念相似,可以通用。不应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只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区别,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5、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反映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也随之产生与发展。其第一个学派是重商主义,这是反对自然经济并摆脱了宗教伦理观念的经济学说。它从全国范围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用商人的观点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意见。其理论体系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②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中叶,封建制度以及比重很大且受商人资本控制的小生产,严重妨碍大工业发展和产业资本全面统治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思想上资产阶级急迫要求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于是代表产业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应运产生。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③19世纪30年代庸俗经济学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①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性的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②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它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而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过程的发展而发展,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才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永远充满生命力。8、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1)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的关系,必然涉及到各个阶级阶层的物质利益。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对经济现象的发展所作的分析也不相同。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此,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某些不同的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这是因为:①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②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共产主义)完全一致。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也应当统一起来。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生产资料的涵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2)人们要生存,就首先要有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需要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人类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活动的发展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以社会物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还因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3、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1)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它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如原始森林等自然物;另一类是劳动的生产物,如棉花等。(2)这三个要素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在这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在这些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4、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构成中包括人的因素(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和物的因素(生产资料),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5、社会生产关系的涵义:(1)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3)广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6、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另一方面,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1)生产居于首要地位,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规模和方式。第二、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2)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所决定,而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当分配适合生产的发展,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的发展。交换的发展,市场扩大了,能有力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产品消费了,消费需要增长了,会对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动力,使生产规模扩大;反之,生产就会受到阻碍。8、经济规律的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只能任其摆布。人们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正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社会谋福利。政治经济学的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政经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2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但是政治经济学却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两者之间存在着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性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或阻碍性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只有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的涵义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客观性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但是,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貌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便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之间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2由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人们便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