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经济发展模式之比较崔志鹰内容提要:韩、日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四个共同点:政府都对经济进行干预,储蓄率较高,重视节能和环保,企业管理崇尚权威。本文着重对韩、日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指出韩国奉行“出口第一”,日本奉行“国内市场第一”;韩国以“大企业为主”,日本则“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举”;韩、日企业决策模式不同,韩国负债率和通货膨胀高于日本,经济稳定性不如日本,但韩国比日本更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关键词:韩国日本经济模式韩国与日本都是东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尽管日本的经济基础要好于韩国,但韩国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成长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创造了可与日本的“隅田川奇迹”相媲美的“汉江奇迹”,其经济发展的经验仍值得关注。本文拟对韩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些比较。(一)韩国是朝鲜战争结束后世界上昀贫穷的国家之一。1960年,韩国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美元。那时很少有观察家认为韩国贫困落后的经济能有希望得到改善。然而,从1963年起,韩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的高增长期,到1970年韩国达到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1986年,伴随着当时国际经济环境的“三低”现象(低汇率、低利率、低油价),韩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韩国国内储蓄率首次超过投资率,国际收支也从长期的赤字转向了盈余。结果,韩国能迅速减少因接受发达国家援助而造成的巨额外债,实现了“经济独立”的早期目标。韩国经济进入了“依靠自身维持发展”的阶段。1986年,按照消费价格指数测算的韩国年度通货膨胀率稳定在2%-3%的水平。1986-1988年,韩国经济增长率每年超过12%,为当时全球昀高的增长率。1995年,韩国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11〔韩〕Byung-NakSong:《THERISEOFTHEKOREANECONOMY》,PublishedbyintheUnitedStatesby1随着经济发展,韩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持续减少,而非农业――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量增加。1960-2001年,农业产值占韩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6·5%下降至4·4%,而非农业产值的比例从63·5%增加至95·6%,其中,工业产值占韩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8·6%增加至41·4%。与此同时,韩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扩大。1966-2000年,5名员工以上的韩国制造业企业从22718家增加至102924家。2由于制造业向城市地区集中,也加速了韩国的城市化发展。韩国的发展模式不仅来源于韩国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且也来源于韩国各种经济政策的选择。韩国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韩国的高增长是由“出口扩大”带动的,并且是由出口产业迅速成长而支撑的。上世纪60年代初,韩国朴正熙政府提出“出口第一主义”、“出口立国”等口号,并制定了各项政策积极鼓励韩国企业扩大出口。韩国出口企业的企业家们不仅在开发出口产业、扩大出口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而且政府对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使他们得到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由于出口扩大几乎是被韩国政府“强力推动”的,因而韩国的出口产业和整个经济在许多方面都以超常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也面临崩溃的边缘。为挽救处于危机中的经济,日本吉田内阁于1946年2月制定了“倾斜生产方式”,即对物资、物价、资金、劳动等全面进行统制,优先发展煤炭、钢铁、化肥、海陆运输等产业,并带动其它产业,全面复兴日本经济。“倾斜生产方式”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它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违背。鉴于此.日本政府继“倾斜生产方式”之后又推行了“产业合理化政策”,即微观的产业合理化政策和宏观的产业结构政策。前者是旨在改善私人企业经营的措施,干预企业的经营细节,使企业得以用昀低的成本获取昀大的经济效益,然后全面推广。后者是根据国家利益对日本全国各产业的比例及个别产业内部的比例进行调整,如轻工业、重工业之间和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之间的比例。31955年,日本经济得到了恢复,进入了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产业有两个。一个是钢铁、石油;另一个是汽车、电视机、耐用消费材料,特别是汽车对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丰田汽车公司有一家高冈第二厂,生产“皇冠牌”汽车,除了供应日本本国市场外,也出口到美国。该厂两辆汽车生产的间隔时间只有五十秒钟,OxfordUniversityPressInc,NewYork,2003,P.83.2〔韩〕Byung-NakSong:《THERISEOFTHEKOREANECONOMY》,PublishedbyintheUnitedStatesbyOxfordUniversityPressInc,NewYork,2003,P.95.3郑彭年:“日本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东北亚研究》1994年第2期,第40页。2是世界上昀快的汽车生产速度。日本经济实现高速成长,也与日本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要实现现代化的生产,电子计算机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日本的钢铁企业,完全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不需要很多员工,工厂的劳动条件得到了完全改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培育了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优势产业格局。几十年来日本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除家电外,日本的机床、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装置、锂电池、液晶显示器、CD—ROM等的销量迄今仍在世界市场上稳居第一。日本的汽车年产超过1000万辆,居世界首位。日本汽车业不仅成功地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生产水平,而且在环保型汽车的开发方面遥遥领先。作为日本工业传统强项的家电业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可再生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家电已成为日本家电业的主力产品。4(二)综观韩、日两国的经济,可以发现韩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日两国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比较明显。与西方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全相同,韩、日两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均起了主导作用。从韩国经济运营的实际情况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为止,韩国政府都没有放弃在经济开发中的主导作用。为了保证政府的主导作用,韩国政府不仅规定了每个时期的经济开发方向,而且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例如,在金融方面,韩国政府不仅直接掌握韩国银行,而且没收所有民间银行的民间股份,将它们全部收为国有。在培育特定战略产业时,对于基干产业和主要社会间接资本几乎一律由政府规定投资目标,依靠财政融资及政策金融筹集投资资金,只让民间部门按价格机制运营。韩国政府的主导作用还表现为资源配置上的两种调控方式。其一是直接调控,那就是政府以公营企业的方式建设基干产业(或重要产业或战略产业)和社会间接资本领域的大型项目;其二是间接诱导,那就是政府利用利率、汇率、税收、工资等价格变量,使投资资金流向由政府选定的特定部门,即由政府选定但由民间企业4刘淑琪:“日本经济的竞争优势及形成机制”,《当代亚太》2005年第5期,第48页。3承担的大型项目。5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和重化工业化政策就是韩国政府用政府主导型方式推进经济增长的两个典型实例。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日本政府提出了“产业合理化政策”。“产业合理化政策”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干预企业的具体措施和政府对日本全国产业的比例进行调整,也就是政府对市场机制作有计划的调节。这个政策当时没有被赋予具体的概念,迟至1975年才被日本通产省首次作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方式”提出来,成为日本新经济体制的概念。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复兴期)开始确立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方式”,到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和70年代的经济稳定增长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日本经济就是在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不断完善和扩大之下向前发展的。6在日本,政府经常对企业进行行政指导,甚至会派官员深入到企业参与企业高层的决策。当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韩、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由政府主导型转向了民间主导型。在经济开发的初期,在国内资源、资本、技术和经验都很缺乏的情况下,政府主导下的各种保护、支援政策较之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更能有效地推进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但是,政府对民间企业活动的过度的保护、支援与管制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如阻碍民间企业的创造性活动,降低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化,政府对民间部门经济活动的管理也达到了限界,甚至出现了政策失败。为纠正经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副作用,需要将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营方式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缓解保护、支援与管制政策的约束,引进旨在搞活市场功能的竞争原理。7第二、韩、日两国都强调国民要勤奋、节俭,因此韩、日两国的国民储蓄率一向较高,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韩国的家庭储蓄很有规模,几乎占到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0%。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1971-1980年,韩国的储蓄率为22·3%;1981-1990年,韩国的储蓄率为31·8%。8日本国民也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一直是昀高的。由日本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其社会投资总额的1/3。按照“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00”的公式计算,2000年,日本家庭的平均储蓄倾向为27.9%。9韩、日两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相当部分是靠内部积累,大规模的家庭储蓄被用于生产所需,这为韩、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资金保证,同时还积极引进外资来弥5李景台:《产业政策的理论与现实》,韩国产业研究院,1991年版,第126-127页。6郑彭年:“日本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东北亚研究》1994年第2期,第40页。7朴昌根:《韩国产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8肖枫:“‘东亚发展模式’成功的秘诀及其面临的挑战”,《东北亚研究》1997年第2期,第9页。9见《中国日报》2007年4月10日。4补其资金不足的部分。而且,韩、日两国引进外资的重点是外国直接投资,这与拉美国家国民储蓄率较低、引进的外资中有较多的商业贷款,其中不少还是流动性极强的短期资本(飞燕式资本)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第三、韩、日两国的自然资源都较贫乏,因而两国在经济发展中都较重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韩国是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据统计,韩国人口接近5000万,但其国土面积却只有9·92万平方公里。在韩国,除了锰、高岭土、硅石等资源外,其它的现代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和燃料(包括原油等)基本上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10日本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也很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从外国输入的资源(即原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锰、镍、铝、铜、铅、锌、磷、钾等)每年增长19%。11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韩、日两国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方面都下了大功夫。在节能、环保、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日本不仅具有资金、石油运输、石油开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且在成品油精炼、环保型能源技术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不断开发出思路奇巧、技艺精湛、轻便美观、节能高效的产品。目前日本钢铁厂的能源使用效率在全世界昀高,日本汽车的节能优势也居世界前列。日本政府还致力于开发未来的数字化油田技术,并积极推动甲烷水合物的开发利用。韩国则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向“能源低消耗型”转变,并制订了“海外油田开发”和“替代能源开发”的能源发展两条腿战略。根据2005年的《替代能源开发及利用普及促进法》,韩国政府确定了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源、潮汐等11个领域的替代能源开发项目,其中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是重点。12第四、韩、日两国的企业管理均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崇尚权威与秩序,下级服从上级。如群体观念、服从意识和建功立业的精神等,这些文化因素往往激励着韩、日两国国民为各人所属的家庭、企业、团体进而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