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现今上海市辖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新区、金山、松江、青浦、奉贤17个区,崇明1个县。朗读单元序言,体会核心概念从菘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民地社会缩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经济时期上海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上海历史的发展变迁单元导读:上海历史发展基本脉络:(1)古代上海:崧泽文化——上海文明的雏形;唐朝和元朝——★上海设县:明朝——建城:初步具备城市框架清中期——“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2)近代上海:鸦片战争后——开埠,建立租界;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3)现代上海:上海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重点和难点:将上海历史的变迁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折射点来学习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设县A)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B)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民族工业的创建A)第18课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第19课发展中的新上海重点:上海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内容。上海社会变迁对乡土文化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上海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精神财富。一、开埠前的上海(古代上海)设县A唐(天宝年间),设立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今松江);元代因上海商贸地位的重要,正式设置上海县。当时上海县的范围相当于现在上海市中心区的南部,就在现在属于原南市区老城厢的那个地方。遗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件青铜礼器春秋铜鼎口沿石井关于上海城市历史最古老的说法是:上海溯源于治所在当今松江区的华亭县,于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县,距今约1300年。如果东周时期的广富林是“华亭之根”的说法成立,那么,广富林城镇距今约2700多年,上海先民城镇聚落的历史有望前推1400多年。——解放网·新闻晨报挖掘现场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三十年中国看深圳二、近代上海(1840—1949年)从开埠到租界形成(19世纪中期)洋务重镇(19世纪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乐土”(19世纪后期)西学东渐的“窗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革命的摇篮(20世纪初~中期)1、鸦片战争以后,从开埠到租界形成(1)开埠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二、近代上海(1840—1949年)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总之,在民族的屈辱之中,上海最终走出早先与世隔绝状态在万年和约内言明,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英国管事官每年以英人或建屋若干间,或租屋若干所,通报地方官,转报立案;惟房屋之增减,视乎商人之多寡,而商人之多寡视乎贸易之衰旺,难以预定额数。——《虎门条约》(1843年)1、鸦片战争以后,从开埠到租界形成(1)开埠(2)租界的设立1845年,以《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租界的建立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二、近代上海(1840—1949年)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上海租界扩张图1、鸦片战争以后,从开埠到租界形成(1)开埠(2)租界的设立(3)租界的市政最初实行华洋分处原则;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形成“华洋杂居”的局面,改变了租界基本只有西人的历史。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不合法、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同年,租界的“市政机关”(MunicipalCouncil市政委员会)正式产生。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工部局(英美租界)公董局(法租界)二、近代上海(1840—1949年)1919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在江西中路与河南中路、福州路与汉口路之间,现称老市府大楼,呈正方形。工部局局旗1、鸦片战争以后,从开埠到租界形成(1)开埠(2)租界的设立(3)租界的市政最初实行华洋分处原则;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形成“华洋杂居”的局面,改变了租界基本只有西人的历史。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不合法、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同年,租界的“市政机关”(MunicipalCouncil市政委员会)正式产生。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工部局(英美租界)公董局(法租界)二、近代上海(1840—1949年)思考:如何看待租界在上海的建立?性质:殖民政权——“国中之国”“租界是非正义的,是侵略者的产物,然而上海公共租界,它有值得学习之处,它送来了资本主义及其先进事物,我们为什么不敢去正视它、学习它、认识它?这究竟是谁吃亏呢?……1914年陈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曾说租界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安静的地方。1919年‵五四′运动时,孙中山也说上海市自治区域的模范。这些人都是反帝、反侵略的,但看到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事物。”——陈旭麓1988年在租界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上题为《上海租界与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讲话请根据上述材料,形成对租界的评价。租界巡捕房警务人员自左至右为英籍骑警、印度巡捕、安南(越南)巡捕、华籍巡捕、英籍巡捕、印度骑警。外国商团(军队)“国中之国”会审公廨(公堂)据1934年的《上海通志馆期刊》记载,“上海最初的洋商……其最主要的输入品便是鸦片。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不必纳税,于是素来禁止的鸦片,此时反得源源而来,畅销无阻。”1847年,经由上海输入的鸦片达1.65万箱,超过1830年以前任何一年输入全中国的鸦片箱数。——《上海租界旧事——鸦片和畸形的繁华》思考: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租界侵犯了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领土主权: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贸易主权: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司法主权: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关税主权: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1930年的外滩建筑群1872年的徐家汇天文气象台1906年用铁藜木铺设的南京路近代物质文明建设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仿租界之式”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难一步。——李益彬著《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公共租界的统治机构是工部局,……基本上采用欧美政体制度,对租界内的行政、警备、公用、卫生、交通、财务等进行管理。——《上海租界时期城市建设与管理》市政文明建设他(指史量才,引者注)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自恃《申报》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在国民党政府有关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上,常常旁敲侧击予以批评。——《报业巨子史量才》庇护进步事业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外,主要在租界内,创办了众多的报馆、书局及其他文化机构,……与此同时,传教士及一些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及其周围地区创办了一批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教会学校,其中有著名的徐汇公学、圣约翰书院、中西书院等。——何其颖著《近代中国公共租界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交汇租界新评价市政文明建设近代物质文明建设中西文化交汇庇护进步事业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等建设均仿照西方,也加速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使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造就了社会特殊的文化、经济地位。(4)、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上海—既是耻辱标志也是文明窗口,既是“国中之国”,也是进步活动中心,既是经济掠夺基地,也是全国经济中心,既是文化渗透的桥头堡,也是西学传播的“批发部”和“中转站”既是腐败社会风气的风行地,也是趋新之风的策源地,这些都与租界的影响有关这种双重影响主要是由近代西方与中国的矛盾所决定的。所谓“缝隙效应”,是指租界既是中国领土又不受中国政府直接管辖的特点,使得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出现一道缝隙。这道缝隙虽然很小,但影响很大。这道缝隙在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统治系统中,成为一条力量薄弱地带,形成反政府力量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间。所谓“示范效应”,是指通过租界展示出来的西方文明、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距,极大地刺激着上海人,推动着上海人学习西方的步伐。所谓“孤岛效应”,不是从地理上说,而是一个政治文化概念。是指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存在,在将近一百年时间里,成为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空间,仿佛一个孤岛。上海租界研究的理论问题——殖民主义的双重性“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印度社会本身是停滞不前的、注定要被别人征服的。印度与其被其他落后国家征服,不如被先进的英国征服,因为英国毕竟能给印度造成一场社会革命,使它摆脱停滞状态,获得复兴的希望。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虽然极其自私、残酷,但客观上它将在印度完成双重使命,一方面“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方面“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从而为印度的复兴创造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印度注定要走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即:被先进国家征服--在殖民统治下发生社会革命--独立、复兴。二、近代上海(1840—1949年)2、19世纪中后期,洋务重镇(1)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培养翻译人才;(2)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