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17PM陆大道:地理学与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理学与区域发展研究陆大道2008-07一、关于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演化过程、区域分异规律及人类适应和利用的基础学科。研究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区域综合、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尺度间的相互关系等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以环境动态、环境/社会动态、人类/社会动态的综合思维,并采用空间图像、空间语言、空间数学、空间认知等表述方式,研究作为人类家园之地球表层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体系。无论古代、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都在于地球表层。而且,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不是个别事物的规律,而是现象之间的联系。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洪堡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认为地表的各种现象具有有机联系。他提出和论证了植物垂直分带规律,为地球表面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开辟了先河。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认为地理学的焦点是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包括每个地方上现象的组合与任何其他地方上现象的总体组合之间的差异”。这里的“总体组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地球表层现象有机联系的“综合”。英国地理学家强调“地理学存在的理由在于综合。”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近100年近代地理学发展中,地理学家研究了地球表层中自然现象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地带的分异特征。也从理论上阐述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和环境可能论)。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都是存在于地球表层的范围内。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主要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这个关系的“空间”方面,或“地域”方面。“人-地”地域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和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地域系统”的研究为地理学理论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向。在进入21世纪之际,地理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球变化和我国的高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地球表层系统出现的重要变化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由自然支配到人类支配的环境变化自然过程和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自然支配的环境人类支配的环境(狩猎和采集)(乡村-城市社会的革新)(大城市和资源有限的脆弱地区)过去到将来人类社会对自然过程和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要研究全球性的和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更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的重大问题,如各种区域尺度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国土开发与综合治理问题以及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等。按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定位,向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区域地理、城市地理、环境变化、生态系统等学科和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其中,区域发展研究是涉及到这些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和平台。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需求和前景。二、地理学与区域发展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地学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全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各种类型区域的发展问题,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区域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区域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保持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基础。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背景和驱动力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对地学研究产生了巨大需求。综合认识我国区域发展的地学基础、揭示新时期地学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之间的耦合规律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国家目标”之一。“地球表层系统”到“人-地”地域系统”到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条主线。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和范围愈来愈大、因而愈来愈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时候,紧紧把握这条主线是更加重要了。地理学在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时,一要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作系统分析,二要揭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学科的前沿特性),三要提出协调的途径,即如何促进、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要提出各种持续发展模式。这样的研究,是一个从区域缺陷的“诊断”到“处方”全过程,可保证这个研究既具有实际意义又有理论意义。区域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地学问题。由于背景和驱动力的变化,我国的区域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的深刻认识和研究。人文与自然要素的交叉和综合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阐明我国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区域分异特征及其与区域发展分异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地学因素在各时期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综合作用机制(动力学机制研究)。现阶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而且可以研究和回答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过大,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各种类型地区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滥用;–一些地区的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人口和城市布局混乱,各种类型地区城市化的模式,人口迁移方向–各地区产业发展与合理定位;–大城市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面临着重组,如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如何看待国家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的差距?(二)关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涵(三)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方针与区域政策(四)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区域发展(五)中国地域空间开发与功能区规划(一)如何看待国家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的差距?我国各地区自然基础的巨大差异。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高速经济增长及较低的人均经济总量。经济增长与不平衡之间的倒U字型相关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R2.02.0R1.251.25R1.01.0R0.750.75R0.5R0.5南海诸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区域差异分布(1952年)RegionalInequalityofPercapitaNI(1952)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R2.02.0R1.251.25R1.01.0R0.750.75R0.5R0.5南海诸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区域差异分布(1962年)RegionalInequalityofPercapitaNI(1962)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南海诸岛R2.02.0R1.251.25R1.01.0R0.750.75R0.5R0.51978年人均GDP的区域差异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南海诸岛R2.02.0R1.251.25R1.01.0R0.750.75R0.5R0.5中国人均GDP区域差异分布(1996年)0250500750km南海诸岛2003年人均GDP30000to50000(2)15000to30000(5)10000to15000(5)8000to10000(6)3000to8000(14)allothers(4)2003年人均GDP的区域分异0400800km东部中部近西部远西部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中国的“胡焕庸线”我国各地区自然基础有巨大差异。一些大影响因素的作用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南海诸岛好较好一般差很差非常差各地区区位条件的差异ConditionDifferenceofLocationsbyProvince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南海诸岛非常好很好好一般差中国各省区市资源禀赋条件评价EvaluationofNaturalResourcesCondition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高速经济增长难以避免的副作用!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倒“U”字型相关反映了幅员大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从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发展过程-集聚仍然是今后长期的主要趋势。“空间集聚”将是我国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无法按照目前的态势均衡延伸下去青藏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带和喀斯特地区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区,大都是生态脆弱的区域,有些是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不可能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各地区不可能都使GDP同样速度翻番下去!未来经济增长和进一步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必然是气候、地形及水土资源条件比较适宜和优越的区域。这些区域在现代化支撑体系保障下,可以建成“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发展空间。1754-1960年间美国人口分布重心线的西移来源:Neft,1962美国各州单位面积的GDP相差极大美国各州人均收入相差不大(二)关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涵1、科学地确定各地区的发展定位要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前景,把握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功能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优势的充分发挥,但不能实施普遍的赶超和缩差战略。“十五”的高速发展,也给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大都市经济区,重点产业带的发展。未来20年左右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按照目前的态势均衡地延伸!2、逐步缩小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途径:按照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发展优势产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3、地域空间开发的导向和约束: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应该是现阶段态势的自然延伸进行功能区划,发挥主体功能,4、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水源供应、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体系与人口、产业的空间格局相适应。5、实现全国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规模、水平与自然基础和生态承载力间的藕合。各省区城乡人均生态占用面积比较(2000年)00.511.522.533.544.5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公顷/人城镇乡村资料来源: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发展的基础》,20036、区域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1.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区域发展的“造血”机制、创新能力和增长动力;2.健全互促互动互帮互助机制,在区域互补中实现互惠,在区域合作中达到共同发展;3.配套适度的政策支持,形成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三)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方针与区域政策关于(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方针区域发展政策、措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管制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关于在一定阶段国内各种类型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格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的概括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期,国家将全国划分沿海和内地而将战略重点置于内地的战略。“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而将国家的战略重点置于“三线地区”。“六五”期间(1981-1985),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沿海地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七五”期间(1986-1990),国家划分三个地带而将战略重点置于沿海地区同时部分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发展重点工程转移到中部地带,西部地带基本上处于准备开发状态。自1992年中央政府开始考虑“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在“九五”期间正式实施这一战略。包括: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2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北振兴”。2005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将“中部崛起”作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方针之一。这些就构成了今天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部。划分沿海与内地--重点建设内地(1953-1963)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宣言。150项中沿海占32项,只占全部项目的1/5;国内建设的694个项目,内地占68%。由于用于沿海工业的改造、扩建、新建的投资少了,老工业基地的作用,特别是以上海为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