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规划相关研究目录一、绿道概述及发展二、国外绿道案例介绍三、国内绿道规划案例四、总结一、绿道概述及发展现代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生态廊道,现代绿道的发展已经历了2个多世纪的演变。虽然现代绿道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中国的绿道思想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一直是历代王朝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思想。在绿道理论被系统引入之前,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1997)开始对国外景观生态学进行系统研究,详细介绍了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基本原理、规划的总体模式等方面在城乡与区域规划中进行应用。绿道(greenway),就是以绿色生态为基础的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的特殊廊道,有大量的植被覆盖,自然环境良好,空气质量较高,是一种线性的绿地空间形态,具有完整性、连通性,是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绿道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3类,包括国外理论介绍、国外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对绿道的研究主要有4个机构。1)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要以俞孔坚教授为代表,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绿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和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分析绿道的历史文化保护功能;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学与旅游系,主要以刘滨谊教授为代表,从城镇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介入,分析绿道在城镇中的生态作用和游憩功能;3)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要以吴必虎教授为代表,从环城游憩功能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的概念;4)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规划研究所,主要以余青教授为代表,从风景道的角度,分析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现代绿道发展阶段第1阶段为以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约公元前1700年至1960年)。主要有连接开放空间的各种轴线、林荫大道、公园道、河流廊道等形式,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景观轴;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Law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ParkSystem)。该规划将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Park)通过阿诺德公园(ArnoldPark)、牙买加公园(JamaicaPark)和波士顿公园(BostonGarden)以及其它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该绿地系统长达25km,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其后,CharlesEliot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k㎡,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现代绿道发展阶段第2阶段为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约1960年至1985年)。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各种小径提供了人们通往河流、山脉等自然廊道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在1990年,Little首次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仅限于项目总结。第3阶段为多目标的绿道(约1985年以后)。其功能通常包括野生动物保护、防洪、水源保护、教育、城市美化、休闲和其他功能。这一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召集了不少绿道的学术会议,并出现了有关绿道方面的博士论文。有关绿道的互联网也铺天盖地。81.1国外绿道发展历程1国内外绿道发展概述绿道规划的兴盛与成熟:20世纪末绿道规划萌芽时期:第一条真正意义绿道—波士顿“翡翠项链”实践与理论研究发展时期(1900-1980)“翡翠项链”规划田园城市蓝色山脊公路1.2国内绿道发展历程2000年之前:我国绿道建设的初级阶段2000-2010年:国外绿道理论引入和研究阶段2010年至今:国内绿道规划与实践相结合阶段91国内外绿道发展概述1992年《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公园设计规范》1997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8年《关于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通知》200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不同研究角度:城镇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角度;景观生态学角度;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环城游憩功能;风景道的角度。绿道规划典型代表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城市层面:深圳市综合型绿道社区层面:广州荔枝湾绿道传统道路线型绿化配套完善的绿道慢行道系统“绿道系统”断面示意绿廊系统示意慢行系统示意服务设施系统示意标识系统示意交通换乘系统示意5大系统:绿廊系统、慢行系统、交通换乘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多类要素:5大系统下的绿化缓冲区、衔接设施、信息标识、慢行道等多个要素102绿道的系统构成绿道的分类——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都市型绿道(广州市)绿道与山体、城市公园的关系(郊野型)绿道与河流、滨水空间的关系(生态型)绿道与城市道路、绿化带的关系(都市型)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都市型绿道3绿道的分类分级11绿道的分级——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3绿道的分类分级12绿道的分级——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3绿道的分类分级13二:国外绿道案例介绍富兰克林公园阿诺德植物园牙买加公园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麻省林荫道后湾沼泽地波士顿公园项目背景:案例1: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波士顿公园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项目概况: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英亩。这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由相互连接的9个部分组成。林荫道宽60米,中间有30米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①波士顿公地(BostonCommon)②公共花园(PublicGarden)③马省林荫道(CommonwealthAvenue)④滨河绿带(Esplanade),又称查尔斯河滨公园⑤后湾沼泽地(BackBayFens)⑥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又称浑河改造工程(MuddyRiverImprovement)⑦牙买加公园(JamaicaPark)⑧阿诺德植物园(ArnoldArboretum)⑨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Park)绿道特点:复合功能,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经验借鉴:第一:他们已经将群体的需求与个体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园林景观的服务主体经历着个人——群体——个人和群体兼顾的历程,波士顿不同类别的园林景观是在以公众为服务主体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关怀。第二:将科技尖端化的手法与生态化自然化的目标结合起来。这也正是世界园林景观的两大发展趋势,尤其在处理工业化的种种显性或隐性破坏时,一切表面的和谐常常有赖于高科技支持。第三: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破坏性景观的坚决改造结合起来。内涵表征特色,保留和再现历史不仅是捷径,也是对景观建筑师协调能力的挑战,须得有慧眼和缜密的考虑,保证了一种崭新的吸引力同时也减少旧风貌的流失。第四:将人们的被动欣赏与主动参与意识结合起来。现代园林提倡的人与环境并重的境界,亦可引申为人与环境的互动,人在景中,人本身即是一景,乃至是否可以引入局部DIY式现代园林景观概念,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内容。案例2:迈阿密河绿道——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背景:位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河市区的迈阿密河一直是一条工业河流。迈阿密河给人留下负面的印象:犯罪活动的避风港、毒品交易地以及社区后院的下水道。项目介绍:社区领导和居民们已计划将河流从工业资源转变成为充满活力的社会资产。计划进一步提高河道的可达性和实用性,使其更好为企业、居民和游客服务,提高土地价值。此外,新增加的娱乐设施使得河流成为目的地景观。绿色通道工程的五大主题:1.天然河流迈阿密河一直拥有重要的水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一项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疏浚工程正消除污染的河底沉积物,并加深河道。2工业河流这条河是国际级的船运转运点,据评估,河流的资产高达13亿美元,每年创造近2000万美元的财产税。3景观目的地迈阿密河已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餐饮、购物等各种娱乐活动的热点区域。该绿色通道已经将迈阿密河从过去的城市败笔转变成为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4.河流的遗产迈阿密河的考古记录向人们展示了从美洲土著人到19世纪开始定居于此的现代移民活动。沿河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5.河流即是家园迈阿密河沿岸居住着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从南佛罗里达州出现最早的人类定居点以来,这条河流就开始成为生活中心。经验借鉴:(1)绿道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广泛征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社区的意见,从而制定了可行的沿河绿道发展计划。(2)该行动计划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为大众确定出了新的“绿道层”。(3)此外,三维计算机生成的未来河流廊道模型展示出了河流未来发展的蓝本。(4)该行动计划还提供了完整的开发成本评估、运作和管理建议以及项目发展的战略。案例3: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项目背景:新加坡土地资源紧张,但却有花园城市的美誉主要源自于其绿化建设的成就。绿道网络的构想始于1989年概念规划修编,一方面,形成连接公园的网络,使公众能更容易的到达公园用地。另一方面,在建成区营造自然廊道,让鸟类能从一处自然保护区迁移到另一处,帮助它们寻找食物或繁殖地。项目设想:主要公园与开敞空间应由源自绿色缓冲带的绿色廊道相连接,共同构成综合的网络体系以优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些绿廊应至少20m宽,除布置绿化景观,还应设置慢跑步道。绿廊还是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在不同公园间运动的通道,增加城市化环境中的自然元素。绿道景观设计:(1)基于排水道缓冲区的绿道应该包括至少4m宽的自行单车径及慢跑道,在排水保留地的外缘布置2m宽的种植带。(2)基于车行道保留区的绿道选线还进一步利用了车行道保留区。它一般由车行道及其两侧的路侧带组成。路侧带宽度各异,但通常包括排水暗沟上的步行道、行道树栽植带、服务性边沿。绿道公共改进措施:(1)尽可能与交通廊道和公共空间整合发展,提供更大的设计灵活度;(2)布置配套的街道家俱,如标示系统、地图牌、距离标志、垃圾桶、照明装置、雨棚等;(3)沿途合理设置小广场和节点,以增加趣味性;(4)选取不同的栽植主题和配套设施,提高每段绿道的特色及可识别性;(5)加强绿道同沿途餐饮场所的联系,能提供简易快餐、咖啡店、小吃档等选择。基于车行道保留的公园连接道路断面示意图基于排水缓冲去的公园连接道路断面示意图绿道的生态设计:(1)人行路径和娱乐设施尽量远离敏感的栖息地;(2)对于较敏感的地区采非侵入性的方式处理;(3)了解最需要保护的物种,以防止干扰野生动物;(4)使用木板路、护根覆盖和天然透水材料来防止损害敏感性土壤,尽可能保留自然边界;(5)合理设置生态洼地,用无化学试剂的天然方式净化水,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生长等。绿道的环线建设:截止2012年2月底,新加坡已建成约200km的绿道,它们深受公众喜爱,大多数居民选择经由绿道上班或上学。公众的广泛认可促使国家公园局不得不加快建设进度,未来5年将再增加3条区域级环路。自然教育:在新加坡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往往对自然缺乏兴趣。因此积极通过在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绿道等场所增设有讲解的特色自然游览,旨在有效帮助城市居民克服对某些自然经历的恐惧感。公园连接道线路图及实景经验借鉴:①提高绿道规划的可实施性,首要策略是辨别并充分利用高密度城区未充分使用和不经济的土地,以赢得政府的支持,并获得土地管理和实施相关部门的批准。②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应综合考虑多种功能,如休闲娱乐场所、替代性的交通通道、动植物的自然走廊、有用的教育资源等。③积极有效地争取基层公众的支持,多渠道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并吸收国际上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而不断改进。④关注绿道生态效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