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历史随堂讲义•第四部分特色专题串讲第4讲热点主题与话题热点主题一:社会转型【背景材料】“十二五”时期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易淡漠。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改革成败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评价,而取决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半月谈》“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知识对接】所谓“社会转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中国史:突出中国社会的四次转型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1)方式:变法运动。典型:秦国商鞅变法。(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过渡表现。时期项目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经济井田制土地国有土地私有政治分封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封国制郡县制(续上表)官员世袭制贵族任期制官僚思想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2.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技术、作物、耕地)的发展;手工业(私营、产值)发展;商业(白银、市镇、市场等)繁荣。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资本主义萌芽。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学东渐开端。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⑤政治: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⑥文化:向西方学习思潮、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⑦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3.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表现: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4.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1)方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2)结果:初步确立。(3)表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史着重把握四次转型时期。时期阶段特征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7—18世纪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末由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外重要转型期对比。时间世界中国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明朝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明末清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近代化刚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出现甲午战争后—五四运动:近代化全面展开热点主题二:经济危机与经济政策调整【背景材料】2012年1月1日,欧洲人在迎来了又一个新年之际,也见证了欧元诞生十周年历史。年满十岁的欧元现在已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接下来何去何从无疑将考验欧洲人的勇气和智慧。欧债危机使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面临挑战。【知识对接】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1.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1929-1933年,爆发了从美国开始进而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影响。3.1921年春,苏俄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而带来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导致新经济政策实施。在其后高度集中并逐步僵化的斯大林体制之下,即使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始终未能扭转经济颓势,最终导致国家解体。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之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经济困难,进而到“文革”时期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二、世界各国经济政策调整与相互协调机制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模式)调整:(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2)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3)20世纪30-70年代,由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4)20世纪80-90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克林顿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1)苏俄(苏联):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1978年后,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扩大农户和企业自主权。(2)从1992年后,从南方谈话到十四大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股份制为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3)2001年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与贸易协调机制:(1)战后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从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实现了全球范围贸易的自由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背景材料】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之重就是民生问题。2013年4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保证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年底前将国有、集体企业等“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基本完成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落实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标准的政策。热点主题三:关注民生——聚焦“三农”与构建和谐社会【知识对接】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及其实践活动。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3.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①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②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④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①“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倾错误。④五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3)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截至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10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10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近现代西方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2)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3)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重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热点主题四:反腐倡廉——警钟长鸣与彰显力度的新机制【背景材料】2013年8月6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在“常”“长”二字,一是要经常抓,一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抓,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山东省副省长黄胜、铁道部长刘志军因腐败被查处,到上海高院赵明华等四名法官违法违纪被处理,广西龙胜县委书记唐天生因公款吃喝被免职……都充分体现了我党惩治腐败的决心,既要抓老虎,也要拍苍蝇。【知识对接】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概况: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2)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