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本课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学法指导:1.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抓准对应的比点。可列表如下: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复习巩固:选择题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会不会制造工具B.会不会使用工具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D.会不会用火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A.懂得钻孔技术B.懂得人工取火C.会制作装饰品D.开始使用天然火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6.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黄河流域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址()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7.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A.群居生活B.人工取火C.使用简单语言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二、材料分析题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阅读材料回答:(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复习巩固:选择题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A.尧的部落联盟B.禹的部落联盟C.蚩尤的部落联盟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4.属于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湖南玉蟾岩居民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7.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B.使用陶器器皿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8.下面几个时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是()A.大汶口氏族公社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二、材料分析题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阅读材料回答: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学习目标了解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顶盛时期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学习方法:夏、商、西周的兴亡掌握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知道三个朝代是如何更替的,要能够讲出来。教学过程1.填写下面的表格: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灭亡时间夏商西周2.选择题:(1)夏朝的第一个国王是:A、禹B、启C、桀D、汤(2)西周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4)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是:A、汤B、桀C、盘庚D、纣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我国文字发展状况;2、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精湛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学习方法: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复习巩固: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A、造酒业B、玉石雕刻业C、青铜铸造业D、制陶业。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青铜面具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4.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6.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2、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2.吴越争霸,特别是舔尝苦胆的故事,学生较熟悉,可由学生自学或讲述。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年代久远,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也增添了许多虚构的成分。培养学生从传说和故事中探究历史真实的科学精神。3.“围魏救赵”内容设计成学生活动。教师可提供与这场战事相关的政治、军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出多种救赵方案,介绍方案特点,评价优劣,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国魏救赵战例的典型意义,认识军事谋略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参照附图)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A.长江流域B.渭水流域C.淮河流域D.黄河流域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A.尊王攘夷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A.齐B.晋C.楚D.燕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6.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A.围魏救赵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合纵”“连横”7.战国时期,都城分别在今湖北荆州和北京的是①齐②楚③韩④燕⑤赵()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⑤8.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二、材料分析题9.“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阅读材料回答: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三、问答题10.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学法指导:1.注意前后联系。学习本课时,应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3.综合归纳。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4.人物评价。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复习巩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