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期末论文该不该拉杆1该不该拉杆—浅析电车难题内容提要:“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那么我们到底是否应该拉杆,在道德上怎么评判这一问题,不同人又有着怎样的想法?我们在下文将一一展开。关键词:电车难题模拟实验康德豪瑟尔边沁道德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这就是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电车难题”。(1)一.几个模拟实验:1.模拟场景: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来观察受试者如何做出选择。147名受试者头戴虚拟现实设备,置身3D模拟场景中作出选择。147名受试者的皮肤上均连接电极,用以测量他们的自主反应。当人类面对压力的时候,神经系统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在测试中,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因素——潜在受害者看见车厢开过来的时候尖叫。结果发现,有90%的人会选择杀一个人救下其他5个人。在147名受试者中,有133人拉下转换轨道开关,11人没有按下开关,还有3人虽然按下了开关但是却又按了回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是选择更为实际的结果。有趣的是,在模拟中情绪受刺激较大的人(基于皮肤上电导率的测量)不太可能选择撞那一个人。更冷酷、精明的人在撞上一个人时会尽可能快地把车开过去。2.反向模拟场景研究人员还另外做了一次实验,改变了实验内容:列车行驶的轨道前方只有一个人,要想救这个人,必须改变轨道,而另一条轨道上有5个人。换句话说,此时的受试者不得不选择消极、克制的行动:只是让火车继续开下去,让车轮压过这个人。再一次,这一组人中,90%的选择了救五舍一。相比剩余10%的人,这90%的人情感受到的刺激没有那么强烈。在146名受试者中,94人没有按下开关,35人按下了开关但是又按了回去,只有17个人按下开关,让5个人魂断轨道。在按下开关的人中,有8人表示没有注意到备用轨道上有5个人,有些甚至为此道歉。所以88.5%的参与者认可更为实际的结果。总之,可以控制情绪的受试者,会选择谋杀1个人救下剩余5个人。哲学导论期末论文该不该拉杆23.亲情场景模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也针对“电车难题”做了两个研究。其中一个情景如下:一辆电车失控,前方有5个人被一名精神病患者绑在了轨道上。幸运的是,你可以按下转换轨道开关,救下这5个人。不幸的是,有一个人被绑在了备用轨道上,而那个人是你20岁的堂弟。研究者假设参与者不想按下按钮,因为备用轨道上的是一名年轻人,年轻人总是被认为应该活得更长。总体而言,53%的参与者选择按下开关,救下5个人。但研究者发现,当血缘关系越近,受试者就越不愿意按下换轨开关;当备用轨道上的目标越年轻,受试者也越不愿按下开关;相比男性,女性受试者更不愿去按下开关舍弃那个孤独的目标。4.性别场景模拟在第二项实验中,研究者又设置了另外一个如下:风和日丽的一天,你沿城中纵横交错的电车轨道散步。走着走着,听到后边来了电车,你走出轨道。当电车接近时,你听到了惊叫声,发现车上有5名男子,和你一样大的年纪,他们在呼叫救命。刹车失灵的电车加速,将要发生碰撞导致乘客死亡。此时,你会拉下转换轨道操作杆吗?总体而言,66%的受试者会选择按下转换操作杆,牺牲一个人,救下5名乘客。与第一项研究不同的是,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在选择拉杆方面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受试者在面对被牺牲的会是恋人时,显然是不情愿的。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杀死一个人,但当这个人是你的亲人恋人时,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二.不同道德哲学对此的不同选择我们也许很少有机会真正面临电车那样的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解决这样的困境,来说明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就是道德推理。现在我们运用道德推理来说明不同的道德哲学对这样一个难题有着什么样的意见。我们选择三种观点,分别是边沁、康德、豪瑟尔。1.边沁的功利主义(2)边沁的功利主义最主要的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对功利主义者来说,所有的道德争论,实际上都是讨论如何使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边沁的道德原则简洁明了: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如何才能达到“快乐最大化”呢?边沁的回答是计算,把所有的收益(快乐)相加,减去所有的损耗(痛苦)。这样一来,每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抉择时,边沁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将一个不可能的道德困境变成一个加减法的问题。如果那位旁观者是一位功利主义者,他会怎么做?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哲学导论期末论文该不该拉杆3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扳岔道,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在这个例子中,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就会知道:撞死一个人显然比撞死五个人更划算。但这个结论适用于每个情况吗?例如:医院的急救病房里有5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们急需进行器官移植,但医院里并没有相应的器官,也来不及去收集器官,这时候,一名健康的人走进了医院。为了拯救那5名垂危病人,医生可以把那名健康的人杀害以获取所需器官吗?这里,也是杀害一个人以挽救五个人。功利主义者对此如何计算?可见,确实存在某些原则禁止人们做一些事情,哪怕它是划得来的。2.康德绝对命令。(3)作为先验论者,康德坚持认为道德的准则不可能在经验中找到,只能在纯粹理性中寻求纯粹理性自身就能引导人类走向道德真理。康德说,我们每个人不需要诉诸外在的权威,而只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就能够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主观的意见;理性超越了我们自身,它颁布了“普遍必然的律令与义务”。这个律令就是康德著名的“绝对命令”绝对命令最基本的命令有两条:a.使你的准则普遍化。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错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错的;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对的。b将人看做目的。“我们要将人当做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加以对待。”任何人都不应仅仅被视作或用作达到别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本身就是独特的目的。这是通过理性而无可辩驳地确立起的道德规则,它是绝对的,毫无例外的。康德自己说,它不允许有任何权宜之计。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应当出于义务而服从这些规则。如果要康德来回答那个电车难题,他的选择将和边沁的完全不同他不会拉杆。因为上述两种做法,都不符合绝对命令的两条准则。首先,如果你是那个一个站在轨道上的人,你愿意别人把自己杀死,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吗?你当然不愿意。那么这么做就是不道德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不可取。其次,你一旦杀死一个人,就意味着你把那个人作为了一种手段。同样,这也违反了绝对命令。康德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如果一以贯之地、严格地遵循康德的绝对命令,似乎只能如此。然而,在电车这个例子中,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人类的情感真的不起任何作用吗?3.豪瑟尔道德本性(4)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克•豪瑟尔。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一个对善和恶的固定定义和一个“道德本性”。根据其观点,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扳动铁路的道岔。与其让五个人丧命,不如牺牲一个人的生命。豪瑟尔认为,道德规律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像纳姆•乔姆斯基说的,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固定语法区域一样,人类人生来就有一个“道德本性”。三.我的观点在“电车难题”面前,过往的调查显示,90%的人都会选择舍一救五,因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救下5个人要好于救一个人,因为这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哲学导论期末论文该不该拉杆4但这是一种悖论之选,救了5个就会是一种谋杀行为,但任由上天选择,开下去就是5条生命的消失,这在道德上过不了关。很多学者都认为,进化已经将人类变成更残暴和自私的生物。我们瞬间做出的计算结果成就了一场谋杀——除非在这其中有着家庭成员的利害关系。其实不论做哪个选择都是纸上谈兵,接受调查的人没有真的面临这种情况。这就引发了一种质疑:我们的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之间有联系吗?如果面对真实场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届时会克服情感因素,选择最实用的结果吗?研究我们如何判断与如何行动之间的关系并非没有价值,因为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选择相关。比如,大部分人都认为,捐款去救助因自然灾害而受伤的人,在道德上是允许的,甚至是自己的义务。但当很多人在目睹一场袭击的时候,或许不会去插手,大部分人还是把钱留着,而不是去捐给慈善机构。或许这和我们的情感价值、自我控制、自我利益之间的差异有关。无论人类提出的道德理论有多么千姿百态,也无论这些道德理论有多么精妙绝伦,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至今还没有发明出一种普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准则。这个电车难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依然不明白我要做什么。(5)哲学导论期末论文该不该拉杆5四.引用1.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Foot)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2.功利主义是指以超阶级的功利作为人们行为标准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创立,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曾产生过很大影响。3.绝对主义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4.豪瑟尔——《道德思考:大自然如何设计我们的普遍是非观》5.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日记》五.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电车难题2.人人网——十大哲学命题3.东方早报——电车难题4.江门新闻网——《人性善恶是先天注定还是后天形成》5.百度文库——《十个悖论的最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