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陈秀山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摘要:北京作为首都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北京第三产业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做了深入的探讨。随着北京市经济高速增长并逐步接近中等发达水平,尤其是北京申奥成功,首都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北京市经济发展将呈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方面,产业结构将进入调整活跃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将在支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内部布局必然要求作相应调整,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将在空间竞争过程中将传统的、已失去优势的产业排挤出北京市,而且一些优势产业会由城市中心地带向外围地区扩散。这两方面的趋势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未来发展与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通过振兴第三产业而带动整个首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首都经济与第三产业结构研究1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问题与对策从北京市目前所处发展阶段来看,第三产业的质量是决定其能否达到国际性大都市地位的关键之一。第三产业的行业内部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总体增长。第三产业行业结构特征与问题:--传统产业投资比重大,行业集中度高;--新兴产业固定资产实力弱,行业缺陷较大;--基础设施型的服务业投资大,产值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公共事业投入大于产出;--第三产业人均产值不高,产值低的行业较普遍。北京市第三产业中的现代行业的发展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经济整体起步晚,它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行业整体水平比较差,首都经济离现代化大都市仍有差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比例与世界水平接近;--商贸、餐饮行业不及发达国家;--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现代产业势头看好;--政府服务业亟待改善。北京市第三产业行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与经济发展阶段和首都经济特征有很大关系外,政策和体制方面的不完善也不可忽视。另外,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处于产业链中的末端,受消费者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也比其它产业要强。突发意外事件的影响首当其冲。因此,在合理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注重行业之间的协作和提高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未来行业结构调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产业,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出效益。北京应充分利用具有高科技优势这一有利条件,彻底改造传统产业,增加技术密集度和管理水平。在使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新型第三产业的形成。第二,对于新兴第三产业,不但要大力发展,还要从多方面进行制度与体制创新。新兴的第三产业投入低产出效益好,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是本市第三产业中急需发展的幼小行业。因此,对于这些行业既要有鼓励和扶持的措施,还需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第三,对于公共事业,推进社会事业向市场化方向的转轨。在公共事业领域不断加大市场改革力度的同时,对该行业中的非国有经济企业实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弥补目前这方面发展的不足。第四,通过促进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培育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增长点。政府应在减少审批手续和降低管理成本上,扶持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行业的投入低、产出高的行业,提高它们的产出效率,使之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和首都经济的增长点,改变第三产业人均产值不高,普遍产值低的面貌。第五,各行业做好对付突发事件的应急规划,增强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旅游、商贸餐饮等行业容易受社会或自然灾害事件的影响。个人炒汇就能使金融体系崩溃;一种病毒或自然灾害就能使旅游和商贸餐饮停业。而且,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性质和领域差别很大,受影响和对付灾害的手段亦不同。因此,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和经济环境制定合理的应急计划,对抵抗意外事件将起到重要作用。第六,增强行业协作,利用行业间的网络关系加强全行业抵御灾害的能力。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之间虽然差别大,但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却很强。因此,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特点。各行业只有加强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共同繁荣。2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问题与对策从总体上看,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存在如下主要问题:--布局过于集中,中心地带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不明显;--工资比较均衡分布,使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空间不大;--第三产业地区层次差别过大,不利于产业的地区扩散;--第三产业城中心空心化明显;--第三产业地域扩散潜力巨大,阻力很多。鉴于北京市目前存在的空间布局问题,未来需要构造一个合理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结构效益,为发挥首都的地域优势创造更好的条件。调整第三产业空间结构应注重:第一,增加北京城郊地区的投资,为第三产业的扩散提供发展空间。增强对城市周边地区的投资,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产业和各行业在比较合理的梯度差距上向城市周边地区辐射,从而为第三产业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发展提供条件。第二,加强对城郊各区县人口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增强对周边地区劳动力技能的培训,不但能通过劳动者的技能价格比,降低人力相对成本,而且可以为产业的地域转移创造人力资源的条件。第三,推动技术含量高的第二产业向外围地区的扩散和转移,用相关产业的地区转移带动第三产业的扩散。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以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方式,在区域布局中共同促进。第四,加强城市中心地带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城市中心地带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带生活型第三产业发展的缺陷。二、城区发展差距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南部的宣武区、崇文区、丰台区发展明显落后于北部的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1北京市城区的区域差距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比较: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年均增长速度方面,北部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年均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南部区域,且差距不断拉大;在人均财政收入方面,南部区域人均财政收入与北部区域相比,绝对差距不断增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比较:北部与南部区域职工年平均工资的绝对差额从1994年的7341元增加到2001年的60375元,扩大了8倍多,而且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职工收入水平的这种南北差异仍将继续拉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较:南北部区域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差距并不大,但南部区域发展速度显得较为平缓,不利于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金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奥运会预期的影响:由于奥运因素,未来5年,北部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增加24672亿元,南部区域仅增加243亿元。受奥运场馆建设投资影响,北部区域GDP将多增加31704亿元,而南部区域仅多增加116亿元,如果不采取措施,已经存在的南北区域差距将进一步被拉大。2形成南北城区域差距的原因分析导致南北城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历史基础和资源条件的差异,也有特定的发展动因与制度差异。历史起点低:历史上北部发达而南部落后,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发展条件差异,成为南北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经济区位的边缘性:南城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饮食业为主,而北城地区则集中了金融、保险、证券、信息等新兴产业。而且,在聚集效应的影响下,有不少大型新兴产业企业纷纷从南城地区迁至北城地区,致使南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更为困难,南部区域有被边缘化的可能。资源禀赋条件差距:与北部相比,南部区域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人力资源与技术要素相对匮乏。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差:南部区域不仅缺乏教育、文化、旅游、人力、技术等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单元——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积累能力低、效益差,对区域快速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规划等制度方面的限制多: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南部大部分建筑物都面临限高问题。这些限制使得本来地域狭窄的南城区域的容积率普遍大为降低,开发建设成本更为高昂。3促进南部区域发展的措施政府在缩小城市内部区域差距方面至少应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为各区居民提供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EssentialPublicServices);(2)将各区域间在收入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差距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以内;(3)扶助落后区域实现自立增长(self-sustaininggrowth);(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未来南城区域发展的具体措施可从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南城主导产业群:大力发展房地产、体育、医药、文化旅游四大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型商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南城增长带:结合重点街区开发建设和改造,集中力量培育七个特色经济增长带,即前门—大栅栏传统文化特色商业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天坛国际文化产业带、体育经济增长带、商贸经济增长带、南纬路区域先农坛医学科学城与丰台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1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分析北京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第三产业需求分析:数据分析预测说明,北京第三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0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0%,2010年83.0%。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表现出内部结构高度化的趋势,一些新兴行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像通讯、金融、保险、企业服务、不动产以及卫生保健、教育、文娱等部门。北京第三产业在内部结构上要进一步高度化,以服务于高质量的生产、生活需求。北京举办奥运对第三产业的拉动: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拓展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尤其是与奥运经济紧密相联的行业将会加速发展。这些行业不仅在供需的量上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同时,由于各行业在经营理念、经营业态、服务技术、营销方式等方面要逐步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会得到优化升级。奥运将带来大量新增投资。北京将投入资金1800亿元用于场馆及相关城市设施、环境的建设。在实现投资的过程中,会相应扩大相关服务需求,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北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第三产业需求:北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推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表现为两点:一是其支付能力提高。人们开始有能力改变其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层次。二是开始产生自主需求。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标准会越来越高,将产生新的需求。2001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2552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65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98.83元。这些意味着北京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北京市第一与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分析: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对全方位、高效率的产前和产后服务的种种要求。随着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逐步实现,北京目前城郊型农业将逐渐转型为都市型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附加值高,技术、文化、资本含量高,不仅对服务产品的数量要求增加,种类、质量要求也是更上一层楼。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北京第二产业以高科技工业为主,是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发展阶段,它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化,甚至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第二产业的竞争力。第三产业已经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按照数量增长模型计算,北京的第三产业预测:对北京市2002年至201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构成和劳动力构成进行预测。通过北京市1978年至2001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用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得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模型拟合很好。同样的方法预测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就业人数,结果模型拟合较好。综合以上对北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产值、就业的预测以及各国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参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产业构成资料,可以大致得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至2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0%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0至8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0%至60%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000至17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5%至70%左右。从预测数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