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及社会发展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歷程劉廼強理工大學/2009/8史前至唐代•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李鄭屋村曾發掘出東漢古墓。•唐朝開始,廣州對外貿易的發達,香港地區開始有較明顯的發展。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境內設立屯門軍鎮,派員2千駐守保護海上貿易。至北宋•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大寶六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朝廷于現時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南宋•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九龍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台。之後沿著西方走到屏山,有姓曹的協助宗帝昺和宋帝是走難,因而失足墜潭而逝(這地方名名為曹公潭),後經荃灣循海路西渡前往虎門。宋王台明朝•明代在這裏設防,主要是為了防禦南中國海一帶的海盜、日本來的“倭寇”、葡萄牙和荷蘭的侵略者。•萬曆年間的《廣東沿海圖》中已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湧、尖沙咀等地名。香港的由來•明朝時香港盛產及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據說,“香港”就是香木盛產和出口的港。清朝•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50裏,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受嚴重影響。•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復界,居民陸續遷回。鴉片戰爭敘幕•1839年6月20日,英國水兵在九龍尖沙咀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此事因而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為香港被割讓埋下伏筆。•同年11月,中英爆發穿鼻之戰,英方戰敗後逃回尖沙咀,林則徐便下令軍隊駐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湧(今佐敦)還擊,結果成功將英軍驅逐出尖沙咀,史稱官湧之戰。割讓香港及九龍•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16艘戰船、540門火炮、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于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中國現代史,以1840年為開端,展開了一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和掙扎。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現代香港的形成•英國於1842年正式取得香港島後,即宣佈香港為自由港,是為“香港開埠”。•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至1997年期滿。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開埠初期的香港19世紀的香港•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的基督教和革命思想,均來自香港),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萬多人。香港亦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沿海的主要轉口港。•香港亦成為華南中國人移居海外的中轉站。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超過200萬廣東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或被“賣豬仔”運往海地充當勞工。鼠疫•1894年春發生鼠疫,年內共有2,552人死於瘟疫,約10萬名華人離開香港,貿易額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後30年之內,鼠疫仍偶爾在香港出現,1898年至1900年期間,便再有1,290人死於鼠疫。防疫措施,一直到1970年後才逐步解除。至20世紀初的建設•1876年香港人口14萬人,至1914年已增至50萬人。隨著城市發展,香港一路增設各種現代市政建設,例如電車、火車、登山纜車、煤氣、電力、電報等等設施一一在香港出現。•1912年,香港大學正式依法成立,為香港培養人材。孫中山與香港•孫中山先生(1866-1925)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家,為了推翻帝制和建立新中國,他奉獻了他的一生。•孫中山在香港接受部份的學教育,並在香港大學前身香港西醫書院學習西醫(1887-1892)。•投身革命後,孫中山曾多次到港,並以香港為策劃反清起義的基地。1923年2月,孫中山最後一次到港,曾在香港大學演講說:「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係從香港得來。」民國成立至二戰爆發•1911年以孫中山等人為首的群眾推翻滿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然而局勢一直動盪不安,不少人逃難來香港。•香港工人積極參與1922年海員大罷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1931年起,隨著大日本帝國佔領中國東北三省,英軍考慮加強對香港的防衛。而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及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日本佔領•1941年12月8日,即日軍偷襲珍珠港當天早上,由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港督楊慕琦于同年12月25日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三樓的日軍投降,從此揭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3年8個月的日治•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市民反日情緒高漲,有平民在香港島的山頭伏擊日軍將領,更有香港居民組織東江遊擊隊,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東江縱隊戰績彪炳,1949年後,直至1990年代初,北京非正式駐港機構新華社的骨幹領導,大都來自東縱。•日本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香港的街道地區亦被改成日文。•日軍強迫香港市民以港幣及法幣(國民政府貨幣)兌換日本軍票,到了戰後所有的軍票都不獲承認而變成廢紙。•戰時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大幅下降,香港的經濟陷入低谷。由於食品及其他物資嚴重不足,加上日軍在香港實行疏散政策,鼓勵或強迫市民離開香港,戰後香港的居民人數大減至70萬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戰勝利以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一度在聯合國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礙于當時國共內戰已經開始,國民政府又沒取得美國支持,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香港。•1945年至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大量不滿國民黨的知識分子移居香港。接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協,有約一半由香港陸逐秘密回內地。•因為香港的戰略重要性,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英國於1950年率先承認(也繼續承認撤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是蘇聯以後第一個承認新政權的歐美國家。香港-1950大陸對港政策•人民解放軍進兵至羅湖,被中央下令停止。•對港政策定調為:維持現狀,長遠打算,充份利用。轉口港轉型為製造業中心•因害怕共產主義政權,不少外國公司把辦事處從上海搬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47年的180萬,增加至1951年的220萬。新移民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更重要的是把技術和資金都帶來香港。•1951年爆發的韓戰使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原先依賴的轉口港貿易不能維持。•香港經濟轉型為製造業中心,初時以紡織業為主,其後擴展至成衣、電子製品、鐘錶及印刷等。新移民(1)•大量新移民居住於港九山邊篡建的寮屋,條件惡劣,經常出現火災。1953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石硤尾木屋區大火,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當年的總督葛亮洪決定興建多層徙置區,誕生了香港公共房屋。當時第一期公屋十分簡陋,每戶沒有間格,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自清朝遺留下來的九龍城寨,因為港英管不到,至此成了三不管,藏污納垢的地方。房屋無規管地發展,1987年1月14日,中英達成清拆城寨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有指九龍城寨在拆毀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城寨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23,077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拆遷前的九龍城寨新移民(2)•另外,撤退滯港的國民黨人員,慢慢聚居於鑽石山、調景嶺一帶。後者更自成一角,在回歸前清拆時,學校還教授台灣的課程。這裡出了不少電影明星;工業家蔣震,也是從這裡開始的。•上海移民集中於北角和荃灣一帶,前者更稱為“小上海”。•當年香港南北混集,逐漸磨合產生一種新的南北和文化。邵氏公司的國語電影,陸續取代粵劇和廣東話電影。獅子山精神•工業化徹底改變了香港社會。因為工資低,父母每天都要長時間工作,幾乎全年無休,60年代人人都有過穿膠花的賺錢經歷。•1968年“香港流感”中,15%人口受感染。•食水供應緊張,1963年的天旱,以及1967年中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實施每四天供水4個小時。•這逐漸造就了香港人拼搏的精神,和“香港製造”的品牌,亦即港人津津樂道的“獅子山精神”。1967反英抗暴•在港英高壓統治之下,社會矛盾不斷積累。隨著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影響下,香港於1967年的一場勞資糾紛演化成暴動。香港街頭被暴徒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土制炸彈,事後統計,暴動中被引爆土制炸彈超過8,000個,當中8個有一個是真炸彈。暴動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經濟一片蕭條。而深圳方面的紅衛兵亦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並與沙頭角的香港員警發生槍戰。後來周恩來總理公開表示,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這事件方逐漸平息。香港-1960麥理浩懷柔政策•暴動過後,港英政府意識到要改善民生,緩和社會矛盾。1971年開始,港督麥理浩在任內推行多項措施。最主要的是推行廉價出租公屋政策,使低下階層逐漸由山邊寮屋搬至公屋,改善生活環境。另外,麥理浩成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打擊政府內嚴重的貪污問題,使香港今天成為出名廉潔的城市。政府亦推行“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大學生資助計畫、廉價和優質醫療等,並建立郊野公園保護區,使香港步入現代化城市之列。再加上經濟迅速增長,香港與臺灣、新加坡和韓國四個地方並列“亞洲四小龍”。1997問題開始•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而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港英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麥理浩趁機於1978年在香港向剛上任的新華社社長王匡提及《新界租約》問題。•1979年3月,麥理浩訪京,正式向鄧小平提出新界地契的租約問題。鄧小平告訴他,香港主權問題不能討論,但可作特殊地區來考慮,並請他回港跟大家說,請投資者放心。•1979年7月,英國政府通過駐華大使柯利達給中國正式提出照會,揭開了中英兩國就香港主權移交問題達20年爭拗的序幕。香港-1970中英分岐點•最初英國向中國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主權歸中國,但英國人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但遭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否定。中國堅持英國對香港沒有主權,只有治權;而且中國不單要收回新界,更認為把香港島和九龍割讓的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必須整體收回香港;但承諾保障香港人“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權利。鄧小平認為香港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系不同於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體制,立即融合對雙方均無好處,故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辦法,在收回主權的同時,容許香港擁有獨立的經濟及政治制度,實行“高度自治”。中英談判•1982年英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與鄧小平會談,開始時還堅持「三個條約有效」,並大打民意牌,鄧小平斷然拒絕,並提出中英如果談不攏,“那中國將不得不重新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受此剌激,戴卓爾夫人於離開時,在人民大門堂石階上摔了一交。•之後,中英經過12論談判,才達成協議。期間在1983年9月24日“黑色星期六”,因為英方放風說談判破裂了,出現港幣、股市大跌,銀行擠提,市民擁進超市搶購。港幣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跟中方協商後,港府在10月15日宣佈實施聯繫匯率制度,以7.8港元兌1美元與美元掛勾。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將在1997年7月1日把香港的主權歸還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國政府會“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在除外交及國防外內部管理的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直至2047年“五十年不變”。《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對中國共產黨統治沒信心的香港人紛紛移民歐美,帶起第一浪香港移民潮。中英聯合聲明社會進步•隨著中國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