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把马鞍山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大”,不仅是指经济数量的扩张、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即:“1255”城市发展战略。“1255”城市发展战略,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力争在五年内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副城区为“两翼”、中心镇为呼应、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具有马鞍山特色、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全市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是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的重大举措。本文拟对全市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剖析,并就未来时期如何实施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参考。一、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一)主城区核心地位凸显马鞍山主城区的范围为:东至马芜高速公路—东部环路—娘娘山山脚,西至长江,南至当涂县县界,北至江苏省省界,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1、城市集聚度高伴随着主城区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放大,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人口的集聚度不断提高。到2009年,全市中心城区总人口为63.61万人,人口密度为1871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为15195万元/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经济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经济核心地位显著马鞍山主城区现已形成了钢铁、汽车、电力、食品、化工、机械、建材、纺织等多门类工业经济体系。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加速集聚,产业结构特点更加明显。2009年,主城区二、三产业比例达到99.4%,呈现为“二、三产业共同主导,以二产为主,三产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马鞍山主城区的这种产业结构体现了“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与加快马鞍山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3、城市功能完善马鞍山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主城区,使主城区具有显著的人才、科技、研发、教育资源优势,带动和促进了主城区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中,主城区起着主导地位。2009年,主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的比重达76.7%,目前已形成了占主城区为主体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物流的集聚度和辐射力全面提升。(二)副城区区域功能突出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大力改造提升当涂县城区域功能,扩大规模体量、提高建设档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姑孰副城区;打造一个由丹阳、博望、新市3个镇围合起来的新的丹博副城区。1、姑孰副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初步显现。姑孰副城区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是全市总面积的6.5%;区域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市比重达10.8%;人口密度达1262人/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的人口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姑孰副中心交通便捷,与主城区距离仅十多公里,在建的宁安高铁、沪铜铁路、马芜高速、205国道和314省道纵横境内,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近年来,姑孰副中心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4.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73亿元。姑孰副城区现拥有企业数达1552户,其中工业企业490户,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已逐步体现。2、丹博副城区: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划中的丹博副城区总面积33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7%;区域总人口18.35万人,占全市比重达14.3%;人口密度达552人/平方公里。2009年,丹博副城区实现财政收入3.8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丹博副城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刃模具、机床等为支柱的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并由此延伸带动冶金压延、精密铸造、优质锻造、耐磨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此外,丹博副城区还拥有蒙牛万头现代牧场、山河禽业特色农业基地。丹博副城区现拥有企业数达969户,其中工业企业751户。工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就业的作用已初步显现。(三)中心镇辐射能力较强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建设太白、向山、石桥、黄池、年陡等五个中心镇。从现状来看,五个中心镇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位辐射优势较强。经济是中心镇发展壮大的基础。2009年,全市五个中心镇共完成财政总收入5.41亿元,占全市乡镇财政收入27%,人均财政收入达2289元。五个中心镇在布局选择上均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力。如向山镇作为处在城市扩张发展的前沿,是推进城区城乡一体化步伐和东部新城建设的重要区域。石桥镇地处大公圩的几何中心,对大公圩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作用。黄池镇西、南与芜湖相邻,区位条件较好。太白镇南接芜湖,北与当涂县城相连,有利于加快滨江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年陡乡南与芜湖接壤,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加快年陡开发和对接发展,将大大加快市域南部的开发开放,形成马芜联动推进发展的态势。2、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能力初步体现。太白、向山、石桥、黄池、年陡,是建制镇的集中建设地区,是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和农业服务产业。近年来,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及外来务工人员等人口的增加,中心镇人口快速集聚。5个中心镇总人口达23.65万人,镇区人口达到6.0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5%。3、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各镇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5个中心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镇区不仅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建有较完善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站、医院等福利设施,汽车站、电信、自来水供应、公园等公共设施。集贸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大幅度增加,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城镇居住环境更加优美。4、发展后劲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势头迅猛,积极招商,取得显著成效,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009年,五个中心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8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6350元。(四)产业功能区支撑作用明显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中,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等5个产业功能区呈星状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能起到较好的支撑与辐射作用。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区和姑孰副城区之间,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成套设备制造及机械加工、食品生产、服装服饰、电子及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集群,拥有四个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基地和二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009年,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21亿元,已成为马鞍山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区,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131平方公里。示范区按照“错位发展、对接发展、互促发展、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打造“231”产业集群,即2个制造业集群,即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战略性2个产业集群;3个服务业集群,即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和商贸服务集群和1个科技研发服务业集群。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全力营造最适合人居创业的高品质环境。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位于城区东北部慈湖经济开发区,现有长江港口、长运物流、龙腾物流、快捷物流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优势物流企业,正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港口物流加工业集群,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物流集散基地。江心洲生态旅游区:位于城市西部江心洲。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包括湿地旅游、观光农业等,使其成为城市新的产业增长极及华东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濮塘休闲度假区:位于城市东部,以濮塘风景区为核心,总面积58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运动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高档生态居住区,并最终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前龙湾水文化度假主题公园已全面动工,盆山体育休闲公园和玉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年内即将开工建设。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马鞍山“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树立了“全域马鞍山”的理念,统筹了四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主城区、副城区和中心镇以及产业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完善了空间结构和发展策略,优化了要素资源配置,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市域空间格局。按照这一思路,贯彻实施好“1255”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强化以下环节:(一)继续提升主城区核心地位主城区是承担市域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地区,我们要按照“提升品位、完善功能”的要求,做大做优主城区。主城区作为马鞍山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既是全市城市化人口的集聚地,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1、抓体量拓空间。继续做大主城区体量,由中心城区向东部的秀山地区和西部的滨江地区拓展,形成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完善的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城区。加快区街特色经济发展,增强城区综合经济实力。中心城区范围调整后,以科教、研发、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要职能的东部片区纳入中心城区,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职能和辐射能力。2、抓支柱强工业。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根本,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科学规划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突出做大做强钢铁制造等六大主导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3、抓三产促繁荣。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总量。顺应马鞍山城市建设新形势,立足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同时,按照“服务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工作定位,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在巩固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增强房地产业带动作用,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工业、商务旅游,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逐步把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二)继续完善副城区功能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设好姑孰和丹博两个副城区。1、优先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姑孰和丹博两个副城区的建设要结合各自资源特征和产业基础,明确发展定位,切实做好规划工作。姑孰副城区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丹博副城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导向的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以新兴产业为战略重点,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发展商贸商务物流业、创意产业,依托生态资源的近郊旅游休闲产业等。2、完善功能,提升集聚能力。副城区是城镇化人口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集聚区。副城区对周边农村人口、住户以及社会上各类生产生活要素的吸引力,它是副城区成功发展的动力源。副城区集聚能力主要源于其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人口、人才,原料、资金和科学技术等的集聚。副城区对外界的集聚能力也随着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增强。副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伴随人口的集聚和扩张,必将吸引周边农村居民和外地打工者定居和生活。不断完善副城区的城市功能,是做好接纳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副城区转移的准备,推动副城区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将使副城区成为居住和就业中心。(三)继续强化中心镇辐射能力中心镇是指在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能与省、市、县(市)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城镇。1、突出辐射作用。在“中心城区—副城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村庄”的五级城镇体系网络中,中心镇作为一个节点,向上连接城市,向下辐射一般建制镇和乡村,起着枢纽的作用。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中5个中心镇作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促进全市乡镇经济的发展。2、发展产业重点。按照中心镇发展现状,找准城镇产业发展定位,促进镇级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