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8月2日)为进一步优化驻马店市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化、信息化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豫政〔2009〕9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09〕35号)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l、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工业集聚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发展为主题,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整合与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强化节能减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2争力,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二、促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升级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思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传统产业改造为重点,支柱产业应用为抓手,大型企业信息化为带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引导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加大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宽带覆盖率。支持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实施企业基础信息综合服务、公共电子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等四大工程,大力推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强信息共享与应用。3、大力推动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十大产业调整规划,延长煤电化工产业链条,提高煤化工、生物医药高端产品比重,发挥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的骨干优势,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建材业、轻工纺织业的科技含量及增值能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电子信息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与大企业集聚配套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3流,打造品牌优势,增强发展后劲。4、淘汰落后产能,严把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坚决执行“两高”产业淘汰标准,落实煤炭、钢铁、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淘汰目标,落实工业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加强淘汰高耗能落后产能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严把产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审批管理,引导企业走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消耗降低的道路。5、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狠抓节能降耗。围绕重点用能行业和重点企业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强化具体指导,制定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节能评价考核指标,实施企业能源利用的报告机制,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6、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减排治污。煤化、造纸、皮革、酿造等高排放行业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实际情况,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把减排和治污紧密结合,标本兼治,实现少排放、“零排放”。切实加强重金属有毒、有害工业废渣的防治和消纳。7、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化工、建材、能源等重点4行业资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的发展模式,加快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区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综合利用。8、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盟,组建行业技术中心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重点,加大产业链前端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力度。选择节能环保、新型电池、创新医药、非金属功能材料、物联网等5个领域重点突破,优先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推动整车、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全面发展,加快产业升级。三、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完善功能设施。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优先安排,要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衔接,根据财力情况,市财政每年最低安排2000万元、县财政每年最低安排1000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产业集聚区完善功能,扩大规模,增加集聚度。加快建立以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为主体,市场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集聚区土地出让收入,作为5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扶持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道路、环保、通信、消防、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本达到“五通一平”,满足各类项目建设需要。要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重点建设三层以上、单体建筑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集聚区原则上应辟出专门区块,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利用情况好的集聚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给予用地指标奖励。10、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前列的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先进产业集聚区。创建示范基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提高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典型引导作用,促进“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把示范基地建成两化融合的推进基地、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先导基地、节能减排的实践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承接产业转移11、增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紧迫感。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明确招商引6资的主攻方向,要特别注重生产性出口创汇型企业的引进,积极打造承接载体,创新承接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增强承接主动性,以产业大承接,促进结构大调整。12、承接转移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发展主导产业为目标。承接产业转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我市优势产业为主要依托,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纳整合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集聚提升,着力承接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要按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优化园区规划布局,积极拓展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大园区内的土地征用储备力度,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园区发展做好建设用地储备。13、明确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和领域。承接产业的重点区域是:以珠三角地区为主的广东省;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以闽东南地区为主的厦门、泉州等市;以环渤海地区为主的北京、天津、辽宁、山东等省市。承接转移的领域是: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打造产业集群为目的,大力承接煤化工、建材、食品、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的短板链条,着力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沿海企业在整体搬迁转移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实现产品更新换代。通过高效有序的产7业承接,大力振兴煤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提升建材产业,加速壮大食品、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我市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五、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努力打造投融资平台14、加强创业指导,加快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创业领域。大力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城镇退伍士兵自主择业,鼓励军队转业干部、返乡农民工、省外投资主体等各类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创办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多方投资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适合中小企业集聚创业场所,各县区要建设1—2个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加快中小企业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政策效应,扩大中小企业人员培训范围,为中小企业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15、为企业提供财政贴息补助。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1500万元贴息资金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贷款补助。同时,这类产品的项目应优先纳入改造和建设计划,优先申请国家技改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优先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16、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支持中小8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制度,大中型金融机构要成立中小企业信贷专门机构,确保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鼓励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力度,原则上不能因企业暂时困难降低企业信用等级、抽回信贷资金,确保中小企业资金链不断裂、项目建设不停顿,帮助中小企业度过暂时困难时期。对暂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成长性好、讲信用的中小企业,可按照规定办理展期。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创新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方式,利用授信开证、押汇、保理、融资租赁等多种手段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提供动产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第三方保证等创新型或特色信贷产品,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满足企业多元化信贷需求。17、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根据各级财政财力情况,市级每年争取新注入融资担保资金1000万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争取新注入担保资金500万元以上,用于担保机构的增资。要加大担保业监管力度,确保担保机构合法运作,确保财政出资资金保值增值,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要大力发展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商业性9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设立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保证服务的信用再担保机构建设。各级财政要按照财政出资额不超过5%的比例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偿本级财政出资控服或参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和补充风险准备金。运用财政注入资金再融资,切实壮大县区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18、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按照“统一组织、积极稳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鼓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自然人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券,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加快上市步伐,鼓励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产权、股权、债权进行融资。支持通过境外上市、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发展典当、拍卖业,引导企业开展典当、拍卖融资。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19、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人才体系。切实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力争三至五年将全市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轮训一遍,多形式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考察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重点加强企业高级技工的培养,逐步建立有利于高级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为加快推进10新型工业化造就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工业经济人才队伍。20、落实企业家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人才。企业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技师以上职称的各类技术人员,根据其本人意愿可在本市任一城镇落户,其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分别由市县主管部门及有关城镇优先予以安排,调入本市后生话安置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