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专题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重点是:一是记住三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二是注意与西方政治制度做简单比较。★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召开于北平。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确定首都、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历史意义:①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②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②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届人大之后,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大省级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最早成立的)典型试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C.提出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A.确立了国家性质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在一届人大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选举产生C.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82年底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目的不包括A.保证祖国统一B.减少外国干涉C.实现民族平等D.促进民族团结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②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二、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确立16字方针,使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中国在立法方面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的时期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要想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A.彻底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D.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构想的提出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成功的实践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2、“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3、胡锦涛会见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09年广东高中水平考试题“一国两制”构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B.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C.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系统阐述D.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B.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C.“汪辜会谈”达成重要共识D.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停火专题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纲要求: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本专题重点学习和掌握我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及取得的外交成就。★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面对变化的新形势,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三大政策: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2、外交活动: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③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④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外交目标是A.加入社会主义阵营B.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C.加强与美国的合作D.组建经济区域集团09年广东高中水平考试题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这里所说的“求同”是指A.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B.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C.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D.推动第三世界的形成★开创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内容:①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改革开放以来)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②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了主导作用。09年广东高中水平考试题首位访问美国的新中国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09年广东高中水平考试题为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1世纪初中国倡导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是A.上海合作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华沙条约组织D.经济互助委员会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许多外交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独立与主权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C.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美国与日本则提出了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的提案。结果美日提案被否决,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这反映了当时A.日本与美国矛盾尖锐B.美国不能再肆意操纵联合国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D.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09年广东高中水平考试题(双选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70年代的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为守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D.两大阵营的矛盾相对缓和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睦邻友好的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与各国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的恐怖主义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