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上)——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中国甲骨文中的“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监督下习文之事,“育”则表示妇女养育儿童之事。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正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主要标志为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正规教育又称为制度化教育。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教育1.古代学校的不同形态(1)古代中国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夏、商、周:校序庠,学则三代共之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国都、地方、闾里的学校和塾校,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礼;包括政治、历史和“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驾驶兵车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书写教育。数: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春秋:私学大兴,儒、墨私学规模最大。孔子私学存在四十多年,弟子三千。此阶段的私学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汉代武帝以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科举,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等级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2)古代印度主张禁欲修行,佛教关心大众,面向更多教徒,形成寺院学府(3)古代埃及以吏为师、以法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4)古代希腊、罗马西欧:神学和七艺、骑士教育,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但神学仍是主修课程七艺:所谓的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即七门主要学科: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地道、人道合一,成为治人之道。(3)专制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4)象征性: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较高地位,习得与社会生产相关知识教育处于较低地位。(5)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谋取他们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三)近代教育16世纪始,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一系列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避,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出现了现代工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前,国家并不重视教育,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资产阶级政府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向世俗化方向发展。(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两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和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20世纪上半叶:两大阵营出现,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为世界三大潮流。20世纪下半叶:科技魔术般地改变世界,发展中国家把教育看作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发达国家把教育看成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制度、观念、内容、形式发生深刻变化。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思想。一生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陈旧,人要不断学习。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思想。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3.教育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第二讲教育与教育学(下)——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的学科领域。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与指导。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与《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仅散见于他的弟子们为其整理的语录《论语》一书中。(1)教育目的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人的禀赋虽有浓薄之分,但后天环境对人习染更为重要。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2)办学思想他开中国“私学”之先河,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3)道德教育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他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4)教育内容他从教40余年,继承和整理我国古代的文化,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教育教学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秋》。(5)教育方法孔子从教40余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原则,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注重因材施教,因此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一是指出要“学而时习之”。意为,不但要学习它,还常常践履之。二是对“学”与“思”的辩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三是要学行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四是重视“学”与“用”的联系,强调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即“仁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五是重视对过往知识的温习与总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反映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中,对于“教”与“学”的诸多方面的论述,仍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墨子的教育学思想墨子,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人口问题的人。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哲学方面,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认识的过程作出详尽描画和论述的哲学家。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在诸子中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教学方法上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3.道家的教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不主张读书,要求人们回到浑浑噩噩的原始自然状态中去,以自然之道(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把这些当做教育内容。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认、“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人,便是最好的教育。4.《学记》的教育学思想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堪称中华教育瑰宝、经典之作,并有“教育学的雏形”之称。(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2.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3.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认为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2.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是教育学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3.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把儿童从一个被动塑造的客体变为积极主动学习者,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也为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4.瑞士裴斯泰洛齐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2.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而确实的普通知识”。3.教育学的多元化第三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上)社会是整体性大系统,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发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发展。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则由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所决定。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从事社会劳动、遵守社会规范。奴隶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人才和能征善战的军人。比如,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将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和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则实行教化政策。即化民成俗的功能。如秦朝设三老以掌教化,为了推行“书同文行同伦”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各项借施,秦朝在各乡设置“三老,专门负责掌管教化,对百姓推行法令政策和伦理道德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一方面把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普及学校教育,培养熟练工人。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可以看出来。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伦理道德感,直接受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手段来实现。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具有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3.教育是一种舆论力量学校可以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