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电子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管理学原理》电子教案主讲人:王军华2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概念、特征和性质,了解管理的起源、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学习方法。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管理的特点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对象,管理学原理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凡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集体活动,就存在着管理。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以来管理学形成之后,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社会各个行业的不断普及应用,人们愈来愈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因此,作为管理者或有志于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很有必要首先熟悉什么是管理,怎样有效地学习管理。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一、管理的概念(一)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管理,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管”在古代是指中空贯通的长条物体,后指锁钥,引申为“规范”、“准则”、“规则”。“主宰”、“主管”、“管辖”、“管制”等意识,体现着权力的归属。“理”古代为整理土地、雕玉琢器等意思,引申为整治、处理。“管”、“理”二字合二为一使用,即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人或事物进行管辖和处理。20世纪以来,关于管理概念,学术界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许多观点。美国管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urtSimon)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引自《管理行为》西蒙著,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他认为决策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调研分析;第二,制定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三,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方案;第四,检查和评价方案的执行情况,并适时调整方案。3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Fayol)则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引自《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并且把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Koontz)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引自《管理学》孔茨等著,张晓君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古典组织理论开拓者,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我国的一些管理学家如杨文士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引自《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周三多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引自《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子良认为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从事的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活动。”(引自《管理通论》陈子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管理学家们对管理的概念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提出了不同的关于管理的定义。就这些定义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注重管理过程中的职能,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的过程。第二,注重管理的实质,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第三,注重管理的目标,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情办好。第四,注重管理的核心,认为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活动。无论何种定义,都是从不同方向突出了管理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为我们学习管理学提供参考与借鉴。(二)管理的定义管理定义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们对管理的不同理解和管理学家们不同的研究重点。但是不同的定义,只是认识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在总体上对管理本质的认识还是相通的,依据对管理本质的共同认识,我们提出管理的定义:就一般意义4而言,管理是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内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一个组织原本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各种资源的综合系统,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就是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管理离开了组织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船一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2.管理活动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这些手段来进行的这些手段是所有类型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这反映管理活动的功能和过程。3.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协调各种关系所谓协调,就是指把组织内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和谐化、同步化。所以管理活动就要围绕着组织的目标,协调各种资源的相互关系,使组织活动更加有效。4.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为要靠管理者去实施,所有的管理目标要靠管理者来实现。而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的受作用一方即管理对象,对于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核心、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所有的组织资源都要以人为中心。因此,对人进行管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二、管理的特征为了更加科学地理解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一下管理的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管理是人们在有组织的集体环境下所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共同劳动的实践中出现的。人类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一起共同劳动,就需要管理来组5织人们进行有效地劳动。因此说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只要是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并且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存在着管理。(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完成特定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管理的第一个特征告诉我们:管理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有一致认同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同劳动的集体就可以称为组织。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之中的,如工厂、学校、医院、军队、公司等等,人们依赖组织,组织是人类存在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组织,仅凭人们个体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没有组织,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与繁荣。组织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类获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仅仅有了组织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而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有了组织,就需要管理,即使一个小的家庭也需要管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总之,协同劳动需要组织,并且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行为。虽然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社会功能不同,但是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受到组织内部要素的影响,又受到组织外部环境诸如: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想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进行有效地管理。(三)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实施管理行为,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承担责任的人。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一定领域中的“统帅”,负责管理他人及其他要素,努力实现组织目标,他的管理工作比其它业务工作更加重要。因此,一个优秀的组织必须有一批优秀的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按多种标志进行分类,一般地按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6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大权,负责组织的长远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定,又称决策层;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故称执行层;基层管理者,指一个组织中业务“第一线‘的管理人员,负责现场作业指挥和监督,故称作业层。(四)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就是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功能和实施过程。管理学家们对管理职能认识看法不一,不同学派有不同见解。最常见的有“三职能”论即“计划”、“组织”和“控制”。有“五职能”论,即增加“指挥”和“协调”两个职能。还有主张“七职能”论的,即增加“领导”与“人员配备”两个职能。即使职能的个数相同,但是,对具体职能的称谓,不同管理学家也持不同的观点。(见表1.1)表1.1不同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划分的认识职能管理学家年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整合资源沟通1916法约尔√√√√√1925梅奥√√√1934戴维斯√√√1937古利克√√√√√√√1947布朗√√√√√1949芭威克√√√1951纽曼√√√√√1955孔茨与奥唐奈√√√√√1964梅西√√√√1970海曼与斯科特√√√√√1972特里√√√√说明:“√”表示各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划分的认识。本书认为“指挥”和“协调”两个职能可以由“领导”职能代替更为妥贴。7因此,提出新的“五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都要履行这五个职能,管理职能表明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各职能的基本涵义与工作逻辑见图1.1所示。图1.1管理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五)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不是个人的活动,它需要推动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组织目标。所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许多事务。实际上处理事务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因为这些事务是由人来解决和处理的。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的概念,他认为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第一个角色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角色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角色是管理工作和工人。其中有两个角色都提到人,这表明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前已叙述,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由于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细胞”,协调的主要对象当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人际关系。计划:计划是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活动进行提前安排和谋划。它是一种预测未来,确定目标,选择方案的过程。组织:组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组织结构设计的活动或过程。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选拔合适的人员充实组织结构,并进行培训、考核的活动或过程。领导:领导是凭借管理者对他人的影响力,指挥、带领和激励下属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或过程。控制:检查工作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纠正偏差,确保组织目标实现。企业内部运作过程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需要管理者不断地进行监控,并保持运作系统趋于完善。8第二节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一、管理的起源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多个人的集体劳动,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劳动能够有序进行,获取人类所需的劳动成果,就需要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这就是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物质资源就显得很有限,再加上社会生产的各环节相互信赖性日益加强,这些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管理。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精细、复杂,管理工作也就越重要。例如,在规模较小的手工业企业里,要进行共同劳动,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管理就成为进行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手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和劳动分工也比较简单,管理工作也比较简单。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不仅生产技术复杂,而且分工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更高,社会联系更加广泛,需要的管理水平就更高。同样,一个规模大、部门多、分工复杂、物质技术装备先进、生产社会化水平高的农业生产单位,较之规模小、部门单一、分工简单、以手工和畜力劳动为主、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小农场,就要求有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管理。总而言之,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细,就越要有严

1 / 3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