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内容概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几个概念辨析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旨在培养国民素质的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三、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发展趋势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1.国际竞争加剧2.信息时代的挑战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经济条件2.政治方面3.社会方面4.科学技术发展方面5.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年份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经济条件1978——2009年我国GDP的变化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年份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978——2009年我国人均GDP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摆脱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这一增长模式的形成,主要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按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是最佳效益的投资。2.政治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社会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社会稳定,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6)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7)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8)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此同时,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之间的差距,并将基尼系数0.4作为国际警戒线的标准。1995年世界银行对我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的估算数字是0.445,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39。这些数据都表明: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警戒线。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一种“马太效应”。借助于改变教育体系的某些已确定的特点,政府当局可以尽力消弱社会特权集团的统治权,并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创造或重新创造某些基本条件,使一个贫困的民族能够同一些物质上富裕的民族作有效的比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56.3.社会方面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可见,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社会”。因此不得不重新考虑学校的结构布局,学校教育内容的调整等问题。4.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学校教育要从传统的知识授受中摆脱出来,转向关注学生生存的教育,注重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5.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0%5%10%15%20%25%30%35%40%45%50%校长教师基础知识与技能50公德政治信念分析解决问题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自主创造动手能力美的态度表现搜集利用信息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的较好的目标(1)学生发展方面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校长(%)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信念动手能力公德美的感受与技能自主创造搜集利用信息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746246331917173331521121183443教师(%)教师之间经常讨论的教学话题0%10%20%30%40%50%60%知识与技能解题技巧智力发展创造性情感态度个性发展79%90%72%74%76%78%80%82%84%86%88%90%小学初中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0%20%40%60%80%经常公布成绩经常排名次城市小学城市初中乡村初中0%10%20%30%40%50%60%小学初中紧张害怕讨厌喜欢20课程计划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9小时。小学四年级小学毕业年级初二初三83%69%66%34%0%10%20%30%40%50%60%70%80%90%学生睡眠不足的人数(%)(小学生少于9小时,初中生少于8小时)学生睡眠情况(2)课程内容方面案例一:初中《生物》第二册(上)讲述神经系统时,出现了:脊神经节、肋间神经、坐骨神经、交感干、马尾、视交叉、脑桥、胼胝体、间脑、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延髓、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尾神经等人体解剖学的专有名词。案例二: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摆摆看。案例三:初三《语文》试题《红楼梦》中:贾母的丫环是谁?宝玉的丫环是谁?最有反抗精神的丫环是谁?案例四:一个(生产)队买来53袋化肥,每袋25kg,一共买来化肥多少千克?(3)课程结构方面1.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不足2.过分强调学科课程,缺乏整合年级周总课时国家/地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国大陆27283030303033/3433/3433/34274/277韩国242528293131343434270日本252628292929303030256香港33333333333340-4240-4240-42318-324俄罗斯222527273233343536271我国与几个国家/地区周课时数较表两个初中第五册语文教科书的比较中国大陆台湾字数:22万5万页数:344页96页篇目:67篇28篇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人才结构断层强国必先强教,兴国必先兴教(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已取得的成效1.确立了教育优先发的战略地位2.“两基”目标如期实现3.实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4.实施免费义务教育5.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6.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素质显著提高1996-2004年我国普九覆盖率上升示意图0%20%40%60%80%100%覆盖率覆盖率50%65%73%80%85%89%90%91.893.6123456789从1996年第一次公布“普九”指标到2005年,我国“普九覆盖率”由50%上升到了95%以上,其中在2000年如期达到了《纲要》规定的85%,“普九”覆盖省区也由1996年的5个上升到2005年的13个(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九”县市由1482个上升到2890个,翻了一番多。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共扫除文盲5594.87万人,其中1997年前基本都超过了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初规定的400万/年的目标,1998年以后有所下降,但基本都完成了年度指标。小学入学率由1989年的97.4%上升到2005年的98.95%,基本维持在98%左右。而初中入学率则由1992年的66.91%上升到2005年的95%以上,在2000年达到了88.60%,超过了《纲要》规定的85%的目标。高中入学率(含各种类型的高中)由1992年的28.4%上升到了2005年的52.7%,基本翻了一番。新旧教室对比课桌凳质量问题桌凳比例与学生身高匹配问题1990—2011年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4050607080901002011年2007年2000年1995年1990年(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1.社会文化方面——“考试文化”根深蒂固2.供给与需求方面——供给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3.教育公平方面——地域、城乡、校际差异明显4.教育系统内部(1)课程方面——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2)教学方面——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3)评价方面——甄别与选拔(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非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4)管理体制方面——国家统得太死、管的太严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一)基本教育改革的目标1.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如德国:向儿童传授广泛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来2000年要实现的“八项教育目标”中有四项直接与学生的基本知识或认知素质的养成有关,如使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都作好学习准备;中学毕业率将提高到90%;所有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业已证明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和政府、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将达到世界首位,每一位成年人都能读书识字,等。2.基本能力的培养每个国家对于儿童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认识并不一致。如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强调,要提高年轻人的基本能力,使其继续接受教育与训练。基本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尊重学习及愿意终身学习。强调开发学生的能力,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数学能力与数字概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咨询与应用电脑的能力等。英国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在所需学习的技能中,作为基本技能的是:交流技能、数的处理技能、信息技术技能、共同操作技能、改进学习技能、解决问题技能。3.价值、态度与道德修养英国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国家课程目标第一个就是,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案提出,全部国家课程的科目都旨在为学生提供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机会。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公民教育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意义重大。日本在“生存能力”的概念中就强调,强健的体魄是支持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英国新课程方案提出,国家课程要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认为应加强课程的衔接,建立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连贯、一致的要求。(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1.促进教育公平2.提高教育质量3.追求教育效率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1)缩小区域教育差距(2)缩小城乡教育差距(3)缩小校际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1)教育起点公平(2)教育过程公平(3)教育结果公平关注教育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空壳学校农村校车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切性差异教学与统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