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授:戴回天(13036885464szhtwsls@163.com)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第一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苏联/中国等]第四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与未来第一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超越[替代]资本主义而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的一种社会制度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由人民掌握政权[民主],人民真正享有自由和权利[与资本主义“虚伪”的自由和权利比较],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相当充裕。[特征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端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质论]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3、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理论形态第一次飞跃: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次飞跃: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模式——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创建第三次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与方法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条件1、客观条件2、主观条件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基本原理1、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两大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的思想(列宁的“一国胜利”思想)2、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依靠市场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列宁、邓小平等)3、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条件1、客观条件:一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一种新理论给予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危机、社会不满-工人运动)[必要性]二是迅猛发展的工人阶级运动呼唤新的理论来指导(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9-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必要性]三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辨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同时,他们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借鉴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阶级经济对立理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第二快基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大多认为,人类历史的起点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经济问题都作了不少揣测和设想,其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从现存社会进入未来理想社会,要经过过渡时期。傅立叶认为,从分散生产的文明制度到复杂协作的和谐制度,中间必须经过两个过渡时期:半协作的保障制度和简单协作的协作制度。欧文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公社制度,必须经过一个社会改造过程。在过渡时期要解决两大经济任务:①根据合作原则组织生产;②根据劳动公平交换原则组织市场。卡贝认为,在私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必须经过一个长达几十年以至一百年的过渡性制度,其任务是:对富人的财产所有制进行和平的社会改造;培养穷人管理共产主义社会的习惯和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另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他们的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满足人们的需要”规定为新社会的唯一的和固定的目的。欧文把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作了对比,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生产目的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者确信,他们的理想社会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使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由于生产目的是直接满足需要,所以丰裕不会造成危机和贫困。空想社会主义者重视未来社会的生产合理化。圣西门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认为国家可能为自己规定唯一合理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管理费生产更多的东西。对未来社会消费品的分配,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莫尔等人提出了按照需要分配消费品的原则。巴贝夫等人囿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小生产者的思想,把平均分配当作是绝对的平等。圣西门提出了每个人的作用和收入都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的思想,他的门徒把这一思想发展成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原则。这一原则已含有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傅立叶提出了“按比例分配”即按劳动、资本、才能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同他保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思想相一致的。欧文认为,在过渡时期内,消费品应当按照劳动分配,而在公社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下应按照需要分配。在交换、消费、城乡结合、对外联系等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作了不同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的上述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能力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居第二。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於爱因斯坦。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基本原理1、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两大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从不文明到文明的必然发展过程,这主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阶级社会,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体现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变更和历史进步的直接动力[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随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社会最终将会为更高阶段的无阶级社会多取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所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它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激化,直至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而被新的社会所替代。[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批判过、咒骂过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它,但是,他们不能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既不能科学地说明这个制度,也不能对付这个制度,“只能简单地把它当做坏东西抛弃掉”。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马克思通过详尽地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把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露了出来。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证明了由于这一矛盾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同奴隶制、封建制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就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角度反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剩余价值学说,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伟大历史使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被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在政治上资产阶级把持着国家的政权机构,残酷地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剩余价值学说所得出的这一科学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所鼓吹的通过宣传教育、实例示范和劝导富人改邪归正等和平途径,使无产阶级摆脱穷困和奴役的谬论。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5]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6]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的思想(列宁的“一国胜利”思想)2、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依靠市场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列宁、邓小平等)3、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实施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张伟垣等认为,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经济上实行整齐划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都由国家主管经济的机关集中掌握,生产指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除了有一定的利润留成以外,对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决策权。文化上实行一个主义——斯大林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社会主义一党领导和多党合作理论[5]“两制”和平共处理论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曲折三、当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1、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优势,通过公有化运动,动员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在短短的15年[1922-1937]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40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