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风格率真自然。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作者简介公安派——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文学常识读准下列字音廿()偕()燕()砾()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恶()niànxiéyānlìhúhuìjìhuánlièmíngléijiǎnjiāpùxiāwū•基础字词结构内容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文章结构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问题探究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正面描写起快速走就——侧面描写寒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第二段写景句子分别是哪些?高柳夹堤(dī),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比喻,喜悦——总写郊外春景1、以上写景内容用白描手法写哪些景物?特点是什么?高柳—土膏—水—山—柳条、麦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蹇(驴—骑驴)2、写游人的句子是哪些?3、名词活用动词:1、鱼鸟的特点是什么?(用原句)2、请你猜游人的心情怎样?为什么?3、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余寒”,第二段却写暖?4、作者说“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悠然自得,皆有喜气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欲扬先抑赞美大好春光喜悦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拟人)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满井游记城中“余寒”(烘托反衬,欲扬先抑)满井春色总起:出游——偕友而出描写气象山水植物游人鸟鱼总结:收获——知所未知作记缘由:抒写物我交融之感比喻贴切融情入景动静相宜声色兼备悠然自得融情入景寄托追求春意盎然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当时作者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如脱笼之鸟,感受着春回大地的气息。文章写水光之色、柳枝麦苗、游人欢欣、鱼鸟之乐,无不流露出喜悦之情。本文多用比喻句,尤其是写山写水,用了两个很长的比喻句,颇有新意,阅读时应仔细体会。•手法探究语言特色游记文章,重在写景,本文描写满井春色,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用贴切、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属,光鲜悦目,色彩缤纷,集中到一点,就是烘托了大自然的春之“喜气”。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⑴若脱笼之鹄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⑷麦田浅鬣寸许以人比物以物比物以物比人以物比物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中心主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