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了建筑、雕塑部分内容)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美术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宋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仍占一定的数量。文献记载依照帝王的要求几次大规模的修建道观,如:上清太平宫、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五岳观、宝箓宫等,这些宫观中皆有当时名手从事绘画、雕塑的工作。现存的宋、辽、金、元的建筑实例较前代丰富,其中有些尚保存得相当完整,可以具体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这些建筑物中也多有壁画和塑像,其中一部分还是未经重修的原状。辽、金地区及元代寺庙中的雕塑(泥塑或木雕)遗存对于了解古代雕塑有重大的价值。宋代美术,由于继续了唐五代的风气,世俗的美术脱离了宗教的羁绊,而得到独立的发展。绘画的卷轴形式在宋代大大盛行起来。这些卷轴画中有一部分是由屏风及纨扇的装饰演变而来。宋代绘画活动的中心是皇家的画院,由于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手工业行业,市场的需要也刺激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宋元时期的绘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①北宋初约一百年中,保持着五代的传统,花鸟画遵守黄筌的程式,山水画是传李成、范宽的衣钵。②熙宁元丰年间(公元一○六八—一一○○年)由于花鸟画家崔白和山水画家郭熙的出现而有了显著的新变化,由于扩大了表现范围,宋代的绘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时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和《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创作实践上的新要求。③徽宗赵佶到南宋高宗赵构和孝宗赵昚(公元一一○一—一一八九年)是宫廷画院最活跃的时候,画家众多,在表现技巧上力求精能。④南宋的大部分是李唐、刘松年和马远、夏圭画风起支配作用的时期。⑤元朝的统治时期的绘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水墨山水的发展,特别是在笔墨技法上注重表现效果和绘画思想上轻视生活内容的倾向,元代的这一部分绘画造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大转变。宋代的工艺美术,正如当时各种手工业一样,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普遍的有所提高。而特别有突出的成就的是陶瓷工艺。宋元陶瓷的产地遍布各地,宋元陶瓷的优雅风格是世界工艺史上杰出的典型。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沛京,画家云集,名手如林,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中原一带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但江南一些地方绘画也有一定实力,1127年宋室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到杭州。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职业画家的活跃由于城市繁荣和对绘画需求量增加,很多画师服务于贵族装堂饰壁和为寺观绘制壁画,商店、酒楼、茶肆也悬挂字画招徕顾客。一些画师们的创作涌入城市商业市场,不少技艺卓绝的画家活跃在社会上;有的则被贵族官僚延请或被召入画院,对促进末代绘画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比如北宋吴兴籍画家燕文贵就曾在沛梁州桥卖画,山西绛州画家杨威以画村田乐著名。“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沛梁),则告之曰:汝往画院前易也。”李唐在靖康之变后逃到杭州,也在市场上卖画为生。沛梁有的画家因擅长绘婴儿而被称为“杜孩儿”。另一擅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次创稿都画成几百本后一次抛售,以防别人摹仿。沛梁相国寺庙会上更有图画买卖及画像摊店,街市上的“纸画”儿行业和岁终的年画市场则主要供应市民。绘画做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及贵族范围的羁绊,扩大了视野,使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影响所及,也促进了画院画家。宫廷绘画的兴盛宋期在建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先后集中了社会上的名手及西蜀南唐两地的画院画家。宋代皇帝又都不同程度地爱好书画,重视画院建设,因此,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尤以徽宗时最为突出,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南宋画院则沿袭了北宋画院的体制。翰林图画院归内侍省管理,专门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绘制帝王肖像、宫殿衙署的壁画屏风以及救建的寺观壁画,有些画家也参与宫廷书画搜访鉴定及临摹工作。画家进入画院需经人荐举或经过考试,根据其水平授予待诏、画学正、艺学、抵侯、画学生等职位,按月发给傣值,还有机会观摩宫廷藏画。为更好地培养宫廷绘画人材,徽宗时又设立画学,内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考试入学后除学习绘画外,还要兼习《说文》、《尔雅》等古文字学典籍,以提高文化修养。画学和画院通过考试录用或升迁人才,考试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如:“乱山藏古寺”,中选者画荒山中露出佛寺的播竿而不画出佛寺,以表现藏于深山的意境;“竹锁桥边卖酒家”也是画桥头竹林中挑出的酒旗,而不露酒馆;“嫩绿丛中红一点”更别出心裁地画绿树掩映的高楼窗口有一红衣女子倚栏眺望,一些名列前茅者都是构思巧妙而不落俗套的。画院画家来自社会,参加画院后仍与社会有一定联系,因而不断为宫廷绘画输入新的血液。但画家创作受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所制约,也限制着画家的创造力。李成,范宽,郭熙的山水画在北宋初年,山水画艺术获得巩固的时期。李成、范宽和关仝曾被北宋人认为是三个最有贡献的山水画的大画家。李成(公元?—九六七年),字咸熙,营丘人。是唐朝宗室后裔,他家世为士大夫,生于五代时,没有入仕的机会。他对于诗歌有修养,而又擅长山水画,好饮酒,晚年好游历,他和汴梁相国寺东宋家药铺主相处甚好,铺门两壁画满了李成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据《宣和画谱》的记述:“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这里所强调的是他的山水画描写了山川地势和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富有感情的力量。画中展示的是一郁勃深沉的精神世界。李成的作品《读碑窠石图》(其中人物是王晓画)画着一个驴背上的旅行者停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面,正在仰头看碑,石碑附近围聚着几株枯劲的老树。着力地描绘的老树,表现出荒漠和严寒的季节的特征,这幅画的强烈的情感内容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宋人无名的《小寒林图》,枯梢老槎,森耸郁深,得李成笔下的景与情,可以作为李成艺术成就的参考。李成《寒林平野图轴》表现旷荡平原上,两树巨松挺立于面前,枝茎虬盘,针叶如网。两松之间作一转扭多节的古槎,枯枝如龙爪抓拏之势,树根拔于土外,枝干交错,盘屈纵横。古代艺术家画下了乔松古木含霜凌雪、挺立不拘的昂然英姿。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说他性情缓和,人称之为“范宽”。他的时代较李成略迟,仁宗天圣年间(公元一○二三—一○三一年)尚在。他的为人宽厚,好酒,不拘世俗。他的山水画艺术是在季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曾师法荆、关;但最后得助于终南山、太华山的真实的大自然。他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他在创作之前,对景凝想,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当时人称他“为山传神”。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山水画的一件杰出作品。迎面矗立的雄浑的大山头,强烈的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气象。山涧,飞瀑如练,直落千仞。山下空濛一片,衬托出小山岗上生满树木,树巅露出了楼阁。山脚下正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中来,如传来了得得的蹄声和潺潺的溪水的声音。这幅画表达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非常有力。在构图技巧上,山下一片白雾,迷濛莫测,以见山之远,而涌现于霄汉之外突兀的巨峰,山巅的茂林密叶和崖石皱纹历历清晰,又如近迫眉睫。这一既远又近的透视效果造成令人惊愕的景象。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北宋前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有燕文贵、高克明、许道宁、翟院深等人。他的《豁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涂涂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李成、范宽两家都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户。北宋人评李成山水谓:“笔润而墨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论范宽山水:“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评两人是“一文一武”,又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郭熙是一重要的山水画家,也是重要的绘画理论家。郭熙有卓越的修养。最初画山水寒林,很工致,后来师法李成,在构图上得到好处,最后多发挥自己的创造。他能够在厅堂的素白墙壁上,放手画“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纔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雾之间,千态万状”。当时评论他“独步一时”,而且年龄越老画得越好。郭熙是御画院的艺学,后来升为待诏直长,宋神宗赵顼最喜欢他的作品。元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改革官制,新建立的中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学士院的墙上都是郭熙的壁画,徽宗赵佶即位后,多被花鸟画代替。郭熙而且擅长“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出浮雕式的山水树木,这种技艺在宋代也是比较流行的。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成功地描写了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但自然界已在酝酿着季节的交换。清晨,山谷间不断升起浮动着的雾气,大地显出复甦的征兆。画家借天气和阳光既表现了大地回春的自然现象,也传达出喜悦的心情。《溪山秋霁图卷》(旧题郭熙,也有研究者认为是王诜的作品),表现秋阳下清丽的风光,《关山春雪图》表现初春大雪阴霾的景象,都很成功。这些作品都说明郭熙的山水画在竭力表现:“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在这一时期,郭熙或其他山水画家在表现范围上和明确的程度上都可能超过了以前的画家。题名郭熙的《寒林图》刻画了极其寒苦荒瘠中生长的树木的形象。无名氏的《溪山暮雪图》和《岷山晴雪图》表现了两种不同的雪景。郭熙在理论上对山水画艺术的见解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为《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史籍的重要代表。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全书共分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妖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主张山水画家应“所养欲扩充”,“所经众多,所览淳熟,所取精粹”,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其中如“三远”、“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都是很精彩的论述。《林泉高致集》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北宋属于李成画派的著名画家尚有驹马王洗,有《渔村小雪》等图传世。文人学士们的绘画,表现对象一般是简单的,技法用笔的熟炼,追求主观意趣。除了李公麟、王诜等少数人在技术上有根底,以真实的表现为目的外,苏轼等影响尤大。文人学士画中最早流行的题材是墨竹。墨竹开始出现在五代的四川。传说有人看见纸窗上月光映照的竹影,于是创造了这一种绘画:藉竹叶枝茎纵横交错的位置及透视变化以表现出劲健、挺秀富有生意的感觉。墨竹在北宋已经成为专门一科,为士大夫所嗜好。北宋中叶,文同画墨竹成为专家,苏轼也画墨竹,诗人的声誉抬高了他们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墨竹相似,同是内容和表现都较为单纯朴素的还有墨梅(始于北宋)、墨兰(始于南宋末)、墨菊(明代以来较盛),和墨竹共称“四君子”,象征着一些抽象的道德品质。米芾也是一个士大夫画家。他以画烟云中的山和树出名。他的儿子米友仁和他同一画法,但成就较大,在南宋初年是有地位的画家。他们父子运用水墨渲染的方法预示着中国绘画的技法发展的新道路(图249)。苏轼、米芾的朋友中,蔡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