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结构与形态团块城市星状城市团块城市向心城镇体系城市连绵带第一节概念一、城市结构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城市结构包括物质实体的密度、布局和城市形态。密度:城市经济是一种密集经济。一般合理的物质实体密度,在工业化时期有明显的优越性,如: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等。如密度过大,则“利”转为“弊”。噪音、大气和水污染、交通紧张、住宅拥挤、管理困难、改造不易等城市问题产生。二、城市形态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着起作用的。将城市放在区域中看第二节社会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房地产周期一、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1、不同发展阶段原料地、生产地与市场地的关系资源密集型阶段劳动密集型阶段资本密集型阶段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技术智力密集型阶段原料生产市场原料地生产地市场原料生产市场原料市场消费生产原料生产市场消费中心2、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与空间分布G.Humphrys(1982)提出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可划分为:(一)、公司总部(headquarter)(二)、研究发展机构(researchanddevelopment)(三)、加工处理(processing)(四)、装配(fabrication)(五)、总装(integration)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型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商业和投资银行;证券和商品的经济业;房地产业;广告业;出版业;会计业;商业咨询业;通讯和媒体业;法律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其他为商业、也为政府和非赢利机构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在1980年代后发生了分离:一些前台性的内容(需要面对面接触的窗口型生产服务业)进一步在大都市的市中心集聚,丰富了中心商务区(CBD)的内容。一些为日常生产活动服务的后台内容(不需要面对面接触的部分)则伴随着郊区化而分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并和生产、居住、消费设施结合成众多新型的小型综合地域单元。二、区位竞争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都有相对集聚的趋势,都要寻找在城市中最适宜的位置。区位理论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为城市中的各项活动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区位理论是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及其形态的重要理论武器。2、竞租理论W.Alonso于1960年提出。通过不同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标价,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城市土地价值,根据土地使用者的支付能力,城市土地价值得以分配,这个支付能力依赖于区位地租水平;最倾斜的直线代表了最中心的区位,即通过接近市场,产品获得了最大化。地租地租斜率城中心服务中心名胜古迹风景距市中心距离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三、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结构的骨架公交车小汽车1、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1)步行:城市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2)电车:是对马车交通的替代,有更大的容量,从而更加便宜。最早出现在1887年的Richmond,Virginia。电力比其他动力要安静和更有效率。居民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展,中产阶级外迁。(3)铁路:刺激经济的扩张。铁路线尤其是其站点可以集聚土地使用,使城市的重力中心发生改变。通过通勤交通的增长,推动城市的向外扩展。(4)大运量快速交通(massrapidtransit)两种形式:高架轨道交通(最早NewYork,1878年)地铁系统(最早London,1863年)。主要针对地面交通拥挤而发展与其他交通完全分离的独立系统。以更快的速度装载更多的乘客。推进了线型的发展,甚至扩展到农村,强化并拓展了城市的放射型。其车站影响了地区的居住建设模式、土地价值和人口密度。商业和居住都会向这些节点集聚。(5)汽车:居民日常生活范围扩大,城市向郊区低密度蔓延。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老建筑拆为停车场;快速路分割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加以控制。(1)充分发展小汽车战略要把城市建设得人们能完善地使用小汽车。一个城市中心的工作岗位超过2万就不宜充分发展小汽车。一个大城市如果要充分小汽车化,就必须放弃传统的城市形式,即市中心分散化。(2)限制市中心战略市中心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工作岗位分布在郊区和边缘。有放射路网为市中心服务,设置简单的放射形铁路线。交通主要靠小汽车,有通达能力很大的环路为郊区等服务。不需要兴建综合性的公共交通系统。市中心有一定的规模,使用较方便且可较自由使用小汽车。市中心以外的工商企业集聚到环路与放射路交叉的地方,产生许多大的郊区中心。(3)保护市中心强大的战略目标是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市中心继续保持强大。市中心必须要有一个容量很大的交通分布网。强大的放射形交通系统决定了次级中心的位置。环路与放射路具有不同的作用:环路倾向于分散市中心的活动;放射路则会增强市中心的活动。除非公共交通质量得到改善,才能保证此战略的实现,同时任何企图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小汽车行车的办法,都会导致公共交通的恶化。(4)少花钱的战略少建新的道路交通设施,通过对现有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立足于普通道路依靠公共交通和电车承载大量乘客,规划好土地使用予以配合。这是一个高密度城市,有较大的市中心。次中心要安排在放射路上,与市中心保持相当距离。次级中心的规模应受限制,就近服务,用地面积不要过大。(5)限制交通的战略限制交通的目的不是把交通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而是避免不必要的路程,尤其是长的路程。城市的各项活动尽量安排在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的交通走廊地带。要有一个强大的市中心,有很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中心分级布置,目的在于尽量减少人们对外出交通的需要。交通网的布置应能吸引人们利用这些公共交通设施。要有完善的限制交通的计划,如实行停车收费,描写街道禁止通行小汽车标志,广泛推行公共交通、自行车、行人优先通过等。四、社会关系与空间组织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空间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化中:亲昵距离亲近状态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6-18英寸个人距离亲近状态18-30英寸疏远状态30英寸-4英尺,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亲近状态4-7英尺处理非个人事物疏远状态7-12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亲近状态12-15英尺典型的“正式”场合才有的距离疏远状态25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范围3、社会隔离与拼贴城市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城市改造所面临的直接问题。4、邻里单位理论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日常生活设施、边界,以小学(教堂、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5、社会网络结构的组织米尔顿。凯恩斯的公建中心组织方式商业在街角——人流出入最多的地方,将中心分解跨城市干道布置,地道联系,加强人的交往。五、政治结构与政策导向1、我国城市中的“单位”体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2、政府决策对空间形态的影响3、土地政策政府土地供应计划与政策,既影响规划过程,也决定了空间形态。土地有偿出让的现行方式与地租方式对空间布局的影响。规划的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到土地的出让年限。4、保护耕地政策农田保护区与城市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