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作者:孙庆荣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相似文献(2条)1.期刊论文汤放华.陈立立.曾志伟.易纯.TangFanghua.ChenLili.ZengZhiWei.YiChun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0,17(3)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2.学位论文盛学良生态城市及其建设规划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2005城市是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也是环境污染、生态“赤字”和社会混乱的源和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规模和强度日益扩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1984)计划中提出来的。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概念。其内涵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愿望,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尽管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关于生态城市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公认和清晰的定义,其建设规划内容同样没有很清晰的界定。通过本文研究,作者认为:生态城市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等要求建立起来的理想城市,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是一经济高效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主要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生态整合分析方法等手段,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研究的目标:根据生态学等原理规划建设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城市),最终实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初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完善优生优育体系,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土地、海洋、矿产、地下水开采等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重建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立资源永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满足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各类环境质量优于环境功能区域划分类别要求。——生态文明基本普及,生态社会基本建立,绿色消费全面实施,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即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支撑着生态城市这一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运行。生态城市不是追求某一子系统的单一绩效,而是整体综合功能最佳。因此作者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主要包含下列具体内容:——生态城市的评价研究生态城市的建设背景评价研究是对城市建设现状模式的全面总结。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提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地分析研究该城市建设模式的合理性(是否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明确城市建设领域生态方面的经验与问题,为下一步规划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区域生态功能的整体水平评估研究在生态城市建设基础条件及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生态足迹等理论(生态足迹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和生态功能水平的工具)来评估研究该市生态承载力、生态功能水平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等区域性生态功能的整体水平。——各类具体的专项规划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主要有:产业生态化建设规划、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含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规划)、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生态社会与文化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规划等。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领域有:(1)全面开展传统工业经济的生态转型,建立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及格局,培育与扶植产品、企业、园区生态经济示范工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态化,加强经济开发区及区中园、城市副中心和重点中心镇工业园区、企业内部或企业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的建设。(2)农业生态化: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设优质、无公害粮食、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及珍禽、水产的生态养殖等,扩大有机肥料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有机肥料品种,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3)城乡环境保护:重点为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与长效管理,加强水环境保护,城市(镇)生活污水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4)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防洪保安、区域生态功能调控、水生态、景观生态、交通生态、能源、工业和生活生态服务、安全生态、生物生态、生态卫生、社会生态设施等。(5)生态市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法制的建立与完善。(6)生态文化及生态建设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建立适应于建设生态市目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道德、生态意识、生态需求与消费)。要想真正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方向演进,是否符合生态规律,是否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且有适当灵敏度的指标体系,以便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各级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对此本文根据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主成分性与独立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简洁与聚合原则、时空耦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与政策友好性等8大原则,建立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并确定了43个评价指标及其度量标准。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系数的赋值,最后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数应用计算模型来度量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论文最后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江阴市生态城市建设基础条件及优势与制约因素,按照前面提出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得出评价结论是:初步具备生态城市特点(生态化程度较低)。研究发现:如果仅仅从某一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往往会忽略了一城市对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位与贡献,因此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来分析江阴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江阴5年来生态足迹计算,我们可以看到江阴市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生态功能水平薄弱;生态赤字显著,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发展和推进,区域生态系统演进和生态功能的变化是值得在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予以关注的。文章重点就江阴市产业生态化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三产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水资源保护、长江岸线资源、土地利用与生态整合)、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城镇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提出了可操作的详尽规划方案,以及江阴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保障体系。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4585126f-dd6e-4db9-b7c2-9e1b00d52f2a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6日

1 / 1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