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的成败看家族企业管理缘起:三国一直是俺们国家人民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这方面的论坛或讲坛办得不也热乎。俺们也凑一下热闹!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在好多人的心目中也近乎完美。然而和尚觉得他的一生有得有失,俺没有唱反调的癖好,只是按书上的情节论人论事,并以此谈一下企业管理的问题。正文:出场诸葛亮的出场,罗贯中安排得非常漂亮。先由徐庶走马荐诸葛开始,接下去一场接一场演了这一出千古流传的“三顾茅庐”。这里不作详细讨论,诸葛亮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军师,继而一路高歌到最后的“汉丞相武乡侯”,相当于现在的职场,一应聘就当上了总助,最后当上了董事总经理。对于当官来说已经是极品了,对于现在的职场也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这方面诸葛亮是成功的!下面要说的是他在蜀国的革命事业上的成败以及是否值得我们参考对照。从火烧新野到赖借荆州(企业的创建和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诸葛亮可以说是小试牛刀。火烧博望坡的略露锋芒,东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都成了后人的美谈。这段时间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每计皆成,滴水不漏。这个时期,按现在企业可以看成企业的创建和发展阶段,诸葛亮正确地评估了市场需求,成功地利用了大企业未涉足的市场空白,在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而且恰恰是在企业的创建和发展阶段,家族企业在企业管理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手续简便、灵活,员工团结、不计私利等等)。这个时期诸葛亮干得相当漂亮,特别是未出山便已定出鼎分三国的策略,《隆中对》更成了千古名篇!从入西川至七擒孟获(成功的企业兼并与借壳上市)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诸葛亮大展宏图的时期,一切按他出山前的规划步步前进,成功地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并稳固了后方。这个时期可比企业的兼并发展和借壳上市,特别是刘璋的益州可谓是有优良资产,但管理和形象相对较差的公司,这次成功的兼并让刘蜀公司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壮大。并且称帝(相当于上市)。这个时期虽然是风生水起,高度发展,但已经开始暴露了诸葛亮用人上的缺点以及家庭企业上的人材短缺的毛病,还有就是诸葛亮过分自信的毛病(如留关羽守荆州!)。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过度的扩张导致企业亏损)这个时期也就是诸葛亮不完美的结束篇,虽然很多史家都想帮他作出辩护和解释。诸葛亮已经成了中华智慧的代称,很多人愿意帮他把名字镀金。虽然在战术和战役上还是有很多成功之处,然而事实上,这里诸葛亮已经严重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从战争理论上讲,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而那个时期,蜀国的综合国力没有优于魏国,何况还有蠢蠢欲动的东吴。这时,最高的战略应该是静观其变,后发制人!诸葛亮的这个错误是致命的!这可比企业上也有犯这个错误的,叫过度扩张,或者过度兼并。就算是很出名的跨国企业:梅尔塞斯----奔驰公司也曾经犯过这个错误(在应该是2000年前后,梅尔塞斯----奔驰公司涉足航空航天领域,造成当年企业亏损55亿马克,以及后来收购日本三菱公司都是错误的,所幸的是公司财大气粗亏得起!)。国内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就是由于开始发展时很多好,后来过分扩张造成资金断链而倒闭。(这样看来三国中最高明的应该是司马徽和管辂!)风生经常说:“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失败却往往的相似的!”所以下面主要看看诸葛亮的失误之处,以示我们吸取教训。先说明为什么风生要说的是家庭企业呢?因为,风生觉得蜀国的管理很象家庭企业的管理。大部分古代帝王的起家都是靠家庭和朋友沾亲带故地一起搞天下。在三国魏、蜀、吴中,刘蜀最明显具备家族特征。你看看刘蜀的大将、文臣基本上都是刘、关、张特别是齐备的内亲外戚,除了诸葛亮是刘备亲自出马请的,赵云慕名来投靠的,其他非亲戚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曹魏虽然也是有很多内亲外戚,但相比之下没有刘蜀这样突出;孙吴可以说是亲戚最少的。现在来分析诸葛亮的失误之处及部分原因:第一、最严重的就是后期战略的错误在三国鼎立后,形势上基本稳定,本来按经典力学三角形有稳定性,因此,任何社会如果能形成三个势力(或权力)的局面,一般会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条件是任何一方面的力量小于另外二方之和。这种情况下任何挑起战争的一方失败的机会特别大。在当时,三国之间综合国力最强还应该是魏国,虽然魏国出名的几员大将相继死后,表面上好象战斗力不强,而事实上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而在六出祁山的时期,蜀国武将方面基本上也就是赵云和魏延算上档次。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挑起战争是必败无疑的。诸葛亮就是过分估计了自己的用兵计谋,没有考虑综合国力的因素,所以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相对于现代企业,涉足新的市场,新的产业,或者新的兼并也是应该看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能否适应新的市场,新的产业,或者新的兼并后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企业的综合实力应该是包括资金、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技术力量、社会影响力等等,就算你兼并了一家企业,但兼并后管理不善反而会带来亏损,就好象攻下一座城池,还必须派兵守住它,如果没有新的补员,反而会带来兵力的分散!因此,只有在正确的战略下,才有谈战术的必要。战略上错了,战术再高明都是没有作用的!战争如是,企业发展也如是!第二、诸葛亮的用人上还是用人惟亲为主诸葛亮的用人是用人惟亲的,不是用人惟贤的。这一点他做得比曹操、司马懿、孙权差得多。明显的二次用人失误就是第一用关羽守荆州,第二用马谡守街亭。这二人都是有裙带关系的,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兄弟;马谡是马氏五常之一,和刘备的关系非比一般。而投降过来的马超,武力在三国可以是进入十强的,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他本来和曹操有杀父之仇,但因投诚过来之后人事关系没搞好,不能被重用,被派去守西北,不能申报父仇之志,最后郁郁而亡,可惜!另一个是魏延,虽然在三国算不上前十,但在蜀国十强是无问题的,同样得不到重用,诸葛亮一直在提防他,其实他一直是想报效蜀国,建功立业的!最后反而被迫谋反,被马岱杀了!赵云,在三国是除了吕布之外综合武力应该差不多是最强的了,但一开始也得不到重用,幸亏是在百万军中救了刘备的独苗,而且是一直不和关羽争功,明哲保身,搞好了群众关系,后来才被重用!家族企业一般都有这个习惯,用人惟亲,不轻易相信外人,不是老板的亲戚朋友,很难溶入到他们的圈内。这帮皇亲国戚有意无意地排斥社会上来的人材。这样,社会上的人材来到企业后很难找到归属感,很难有主人翁精神,从而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样也就限制了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在后备人材的培养上没有做足功夫在后备力量的积累和后备人材的培养上,诸葛亮基本上没有重视。因此原来的几员大将相继死后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葛亮的致命之错,就一个姜维,如何敌过后来的司马群狼?这一点的确比司马懿差太远了,想争天下,唉!家族企业同样的一直注重于老板以及和老板一起创业的人自己动手,企业壮大后没有改变经营管理策略也很容易也犯了这个错误,不注重后备人材的培养,因此,企业也难以进一步的发展!第四、管理的线条不清晰,事必躬亲这种做法不适宜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事必躬亲是诸葛亮的特点,很多人也赞扬这样的做法,而事实管理一家大型企业必须是上下有序,有清晰的管理线条,更何况管理一个国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这一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都写下:“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字句。所以,当时司马懿听到了诸葛亮亲自监督发放军粮时非常开心,说诸葛亮命不久矣!另一方面,领导干预下面的事太多,或者什么事都安排妥当,会久而久而养成下属的惰性。这一点非常明显,后期基本上没有人给诸葛亮出主意。现代企业也是如此,如果领导什么事都安排得好好的,下属会慢慢地养成了惰性,再也不动脑筋考虑了。这方面也是家族企业的老板和高层容易犯的毛病。《韩非子》就非常反对这样的做法,看看他的文章《主道第五》:“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注:主道即是做领导的方法)第五、指导思想不正确一个人的指导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的书或者他的师父,也有一些人的在社会的生存上总结的,指导思想正确了,人生一般不会犯大错。诸葛亮的指导思想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说明,也没有说他读什么书,只说了他好为《梁父(甫)吟》(见附注1)。但从他的排兵布阵以及他的其他行为和做法还是可以可以看出一些。诸葛亮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诸子百家中是儒家、纵横家(见附注2)和阴阳家(见附注3)。为什么呢?极其忠君(近于愚忠)、欲立功名(一早研究好西川的地图)说明了他的儒家的思想;巧舌善辨,得理不饶人说明了纵横家的痕迹;善知天文地理则是阴阳家之特长。就是看不到道家和释家的影子。人类真正的智慧是道家和释家,诸葛亮不识佛、道,纵有几多机智伎巧,皆是旁流末枝,不可能成大业也!历史上还未有不识佛、道能争得天下的!所以指导思想的错误也是造成诸葛亮失败的重要根源!第六、知天时地利,不知天意造成诸葛亮的战略上的错误是源于指导思想的的错误,由于诸葛亮是学习儒家、纵横家和阴阳家的,所以,他知道天时地利却不知天意,如果是学佛学道的,就知道天意。说到这里,博友一定会问,天意是什么?和尚说:“天意就是人心,绝大多数人的心。”在诸葛亮写流传千古的《出师表》时,他以为是出征魏国的好机会时,恰恰相反这时的三国人民经过长年的征战,刚刚是生息休养的时间,人民不愿意再点战火。而诸葛亮为了所谓的先帝之托,所谓的刘氏正宗,要将人民刚刚安宁的生活重新投入战争之中(实是罪大恶极),人民是不情愿的,老百姓是不管天下姓什么,只要太平好日子便是好天下了!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不支持的战争是不会胜利的!”因此,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实是情理之中!作为企业,也是天意就是人心,而这个人心就是顾客的心,全体员工的心。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顾客的捧场和员工的努力是没办法长期生存的!因此,任何长期欺骗顾客的企业最终都不会发展的。所以佛言:“若无众生,则无菩萨”(如果没有众生,菩萨渡谁?)。我们党能打败国民党,打败一切侵略者也是得于人民的支持。毛主席曾经说过:“把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天道之企业管理‘管理’范畴无非就是十个字:仁、义、礼、智、信;道、天、地、将、法。暂且叫他为十字箴言,大家知道,前五个字是儒家信条,后五个字是兵家、《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战争取胜的五个条件。十个字放在一起,就是儒家与兵家的结合,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结合,人本、人情、文化、注重心灵、感性的管理与科学、法治、制度、注重物、理性的管理的结合,也即东方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的结合。注:大家要注意的是,儒家训练人的办法,就是去其骄气、盛气。适其呆气,呆若木鸡的呆。写到这又让我不得不起想起,“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左传》这句名言时,多少有些佛家轮回的感觉,但细细品味,却觉得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改革者来说,在改革的大潮中如果不前进的话,终究会被改革的后继者踩过,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古今中外不管哪朝哪代,真正懂管理并不是在开会时说几句名词、韵几句诗,就能解决问题。试问:现行‘腐败成市,贪官成行;之下不惩罚腐败贪官能治理好国家吗?面对灾害与贫穷里的骨肉,同情怜悯之心泪水谁都会流,要办实事求是啊!《史记》不懂得国家之道、治国之道、政治之道等文人干政、执政等祸害无穷。王安石等就是标准典型!国家的亊情太多、人民也理解是非常辛苦、向你们致以崇高的问好、敬礼!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