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点拨第四讲细节与构思题型解读艺术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趣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一般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辨析及作用。题型一般有:理解细节在行文中的作用;梳理文章的行文结构;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技法分析散文的构思多由“实”到“虚”,而开头常见的几种模式是:欲扬先抑;先言他事他物,由此引入;对比、映衬开端。这几种开头都能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答题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说明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然后指出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即所谓的“卒章显志”。除了注意开头与结尾的方式方法外,在行文段落上,还要审视承上启下(或启下)的过渡句、段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的抒情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细节描写往往会有其独特的作用:表现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或发展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性格;完善整个故事情节,或埋下伏笔,为下文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名题精析(2014·杭州)故乡红叶凸凹原文见讲义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解析首先回归语境,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点拨针对语段作用这类题,不同类型的语段,起到的作用自然也不同,要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开头语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答案】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3分,写出一个要点得2分,写出两个要点得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1)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赶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2)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惆怅”的本义是“伤感,失意”,结合语境,第一个“惆怅”可结合文中“真正醒悟了”来理解,“我”明白了故乡的红叶虽然比香山红叶壮美,但却被长期劳作的人们忽视,因此而“惆怅”。第二个“惆怅”可结合文中“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来理解,红叶虽美,可艰辛劳作的父亲是不会去欣赏这样的美景的,且父亲渐渐老去,因此而“惆怅”。体会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特别是同一文章中相同的词语,更应该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语言环境,深入地体会其含义和作用。【答案】(1)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父亲虽在美境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课时讲解题型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解析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山里人(如父亲)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结构上,注意“故乡红叶”在全文中的线索作用。点拨鉴赏文章写作特色,常从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布局等角度考虑。所谓谋篇布局,对整篇文章来说,主要表现为线索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等;对局部来说,包括悬念设置、典型环境的安排、承上启下、过渡穿插、伏笔照应(前后呼应)、先抑后扬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题目,主要从结构安排、线索设置、悬念设置、典型环境的安排、过渡穿插、伏笔照应(前后呼应)、开头结尾的作用(如先抑后扬、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倒叙、插叙等方面提出问题。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了解其整体内容,再仔细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接着结合作品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最后指出这样谋篇布局的优点或作用。【答案】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了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解析文章对“父亲”这一形象着墨不多,可结合文章中对“父亲”的三处集中描写来分析,“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体现了父亲的勤劳朴实;“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宽厚;“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我”对父亲的感情从“惆怅”“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等描写中体现出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要结合文中具体的描写来推敲分析,不可脱离文本。【答案】“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真题精练(2015·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原文见讲义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解析第①段前半部分语句写出了石崖上的环境,由此可以概括出枣树生长环境的特点。【答案】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和有特点的词语入手。这两句都运用了很明显的修辞手法,因此确定从修辞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然后分析采用这种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最后联系上下文或全文体会该句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第①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第②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课时讲解题型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解析“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这句话是对引用《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的总结。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与诗歌、民歌所创造的情境是相同的,因此枣树也带上了浓浓的诗意,也让作者摆脱了俗气,让作者不再对吃不到枣子而悻悻了。点拨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歌和民歌在文章中的作用。散文的引用往往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答案】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解析最后一段点出了“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只要将语言稍微整合,不脱离文本,语言流畅即可。【答案】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类题衍生(2015·襄阳)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义重情深的恩赐从维熙原文见讲义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义重情深的恩赐”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文章第②段写“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一下子变白了,细思原因竟是甘甜清洌的汉水“对我的恩赐”。这是从个人的角度表现汉水“义重情深”的一面。第④段和第⑥段中提到,针对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的现状,襄阳采取了积极的节水措施,并付出努力和牺牲,采取多项护水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稳步推进。第⑩段中,作者写人人深知水“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任何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水,但面对“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的局面,本身就水脉欠缺的汉水还是毅然决然地向更为缺水的北方省份“输血”供水。这是从国家、人民的角度表现其“义重情深”的一面。【答案】①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于自己,使“我”锈迹斑斑的牙齿变白;②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于北方人民,为缺水的省份送去一江清水;③本已缺水的襄阳等水源地节水、护水,为北方“输血”供水,义重情深。课时讲解题型2.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解析综观全文可知,文章以人物活动为明线,写了作者从北京飞往襄阳,再由襄阳远行至汉中和安康的汉水之源寻访之旅,期间共历时一周。文章又以感情的发展为暗线,通过描写汉水于己、于民、于国所表现出的“义重情深的恩赐”,表达了作者对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答案】明线是作者(一周)的行踪;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或作者对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课时讲解题型3.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文段的作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二是结构上的。第①段是文章的首段,在结构上可考虑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内容上,开头两段直接点明了“我”将要开启“寻觅汉水之源”的旅程,并诠释了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的含义。【答案】①开篇点题,点明“我”将开启汉水寻访之旅及恩赐之意;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一周行程的记叙。4.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童话”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文中是指作者饮用了一周的汉江水后,原先“锈迹斑斑的牙齿”居然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由黄变白的神奇变化,从而表明了汉江水质的优良,抒发了作者对汉水的赞美之情。【答案】“童话”指自己锈迹斑斑的牙齿由黄变白的神奇变化,用“童话”一词既表明了汉江水质的优良,又表达了作者对汉江水质清澈的由衷的赞叹(赞美)之情。5.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作者以“文化水痴”自况,对汉水于己、于民所表现出的“义重情深的恩赐”,字里行间都显示出深深的喜爱之情,对襄阳人民采取的节水、护水措施及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表达了感激之情,并以“连连高歌”的形式抒发了自己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以表达对汉水文化的敬仰之情。【答案】①对汉水的喜爱之情;②饮水思源,对襄阳人民奉献精神的感激之情;③对汉水文化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