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族遗产的企业声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家族遗产的企业声誉姓名:蒲业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杨蕙馨20070318作为家族遗产的企业声誉作者:蒲业潇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5条)1.期刊论文于海生.赵林度.龙迎红.YUHai-sheng.ZHAOLin-du.LONGYing-hong考虑声誉激励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演化博弈模型-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4)在考虑企业声誉激励的前提下,运用间接演化方法,提出了供应链合作伙伴(supplychainPartnerships,SCP)系统中企业合作偏好度的演化博弈(EvolutionaryGame)模型,分析了SCP系统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了仅与产量相关以及与产量和企业合作偏好度都相关的企业声誉激励机制对SCP系统企业合作偏好度演化稳定的影响,得到了相关的结论.2.期刊论文刘宝庵.吴占军谈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技术经济2003,(3)面对21世纪经济一体化、知识化、网络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入世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我国企业在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及制度等方面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引导着全体职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栓系在同一个目标和信念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并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消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内聚力及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维护企业声誉,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兴旺发展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中国企业文化,是新时期我国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3.学位论文王玉玲声誉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隐性激励分析2007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代理人并不会仅仅按照显性契约条款约定的报酬标准确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契约中的隐性条款也会成为重要的激励因素。经济学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经营者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取长期利益,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对企业经营者而言,良好的职业声誉有助于增强他在经理人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强化他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而缺乏职业声誉则会降低他在经理人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经营者有积极性树立良好的声誉,采取他人赞赏的行为。有时,这些行为会造成经营者现阶段的利益损失,但经营者仍然会采取这些行为,旨在树立起良好的声誉从而获得长期利益。这也正是声誉作为隐性激励因素对经营者行为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采取何种激励方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主要采取精神激励方式——如,授予劳动模范、先进标兵等荣誉称号,在物质激励方面则出于考虑“公平”的需要,激励程度较低。因而,这样的精神激励方法效果逐渐式微,由于目前在国内职业声誉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以及声誉激励与经济利益相脱节,职业声誉对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主要采取行政任命的方式,其职务的变迁也往往要由上级人事部门决定,经营者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可能存在“重复博弈”,而在经营者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博弈则往往是“一次性博弈”。因此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往往追求短期利益,过度追求在职消费,而忽视或放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经营和投资活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场体系比较混乱,存在较多的市场分割、市场管制和市场垄断,市场竞争作为声誉的隐性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也不具备。因此,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体制的设计中发挥声誉的隐性激励作用,要求进行市场体系建设以及相关制度改革。对于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而言,由于其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声誉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并没有锝到充分地发挥,声誉机制还没有真正确立。然而,声誉激励作为隐性激励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经营者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促使经营者采取有利于实现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策略,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而这正是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论文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有关原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隐性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论文对国内外关于声誉隐性激励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声誉能促进合作增加合作剩余、经营者职业声誉积累的人力资本特征、职业声誉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作用等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考察了我国国有企业声誉激励缺失的现状——经营者声誉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声誉激励与经济激励相脱节、经营者注重行政晋升而忽视职业声誉等,阐述了声誉缺失的危害,剖析了国有企业声誉激励缺失的原因;着重从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建立健全经理人员市场等方面论述了实现声誉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作用的对策建议。4.期刊论文刘向杰.张克勇.LIUXiang-jie.ZHANGKe-yong公私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监督机制研究-经济经纬2008,(6)基于公私合作的监管视角,笔者先后使用无限期重复博弈模型和KMRW声誉模型,来解释私营企业声誉对公私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机制的影响.声誉缺失可能引致公共基础设施运营使用绩效低下,政府的补贴达不到激励的目的,以至于公共产品数量供给短缺或质量下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声誉激励机制与惩戒机制,加大声誉的机会成本,引导私营企业提高、维持声誉,以达到强化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的.5.学位论文徐晋风险投资中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2005本文力求说明在声誉激励与约束下,出于效用最大化的动机,追求个体理性的外部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博弈行为。基于此,本文对风险投资中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相关研究结论和定理所涉及的精确数量关系可参见正文):1、第一个层次(第二章):从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的一般性机理入手,分析风险投资家或风险企业家的声誉对其未来利益的影响及其对当前行为的激励约束;从信息来源角度,分析项目内部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对激励约束方与被激励约束方博弈行为的影响,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与约束的作用机理,并揭示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不仅存在正效应,而且可能存在负效应;由于在我国作为声誉组成部分的社会信用体系从来就没有在广义范围内存在过,因此本文还从政府监督的角度,研究外部强制力对风险投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推动与保证作用。2、第二个层次(第三章):从作为隐性激励约束因素的声誉对显性激励约束因素产生的影响入手,构建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下薪酬激励约束、控制权激励约束、知识转移激励约束的具体模型,着重分析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之间的互动机理,指出在风险投资激励约束理论中引入声誉激励约束的积极意义,并给出一些规律性结论,进而论证了声誉在风险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3、第三个层次(第四章):从确定风险投资参与各方的声誉指标体系入手,通过整理归纳学术界与实业界对风险投资参与各方声誉评估的具体实践,形成指标体系,分别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等构建声誉评估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实证检验。4、第四个层次(第五章):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声誉对风险投资参与各方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探求其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主要基于声誉激励约束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系统分析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的内在机理;深入探讨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的互动关系;尝试给出风险企业的声誉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并基于声誉激励约束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在本文的主要工作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如下:1、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的内在机理。声誉在风险投资行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声誉定义及其要素构成的宽泛性导致对风险投资参与各方声誉量化的困难。国内外的学术文献主要基于实证角度对此展开研究,还没有从理论上深入展开。因此,构建理论模型对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机制做深入分析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在这方面所做的创造性工作在于:a、构建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的一般性数学模型,在继承KMRw经典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投资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拓展;b、风险投资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高度信息不对称,而本文则将此进一步细分为内部信息不对称与外部信息不对称,主要考虑项目成功概率等内部信息以及相对业绩比较等外部信息对风险投资家(或风险企业家)声誉激励约束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对业绩比较下的帕累托改进条件;c、将古诺寡头竞争与斯塔尔博格寡头竞争模型进一步拓展为多寡头古诺竞争与多寡头斯塔尔博格竞争模型,以研究风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市场进入行为,并据此讨论了政府监督管理下的风险企业声誉类型选择与行为策略。2、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之间互动关系。由于风险投资是个新兴行业,尚处于发展变革过程中,声誉理论在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还主要处于定性阶3段,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的互动关系的定量研究还未多见。本文在这方面创造性工作在于:a、考虑到风险投资的特点主要在于知识导向型以及权益投资导向型,本文修正了哈佛大学冈珀斯与勒纳教授建立的风险企业产出模型与收益分配模型,并在模型中分别引入了能力与努力对产出的贡献系数。b、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各方的个人能力、知识存量等声誉指标在动态博弈中的变化情况,系统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显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影响,并据此分别研究了声誉激励约束下的薪酬激励约束、控制权激励约束等显性激励约束机制的运作机理,并做了对比分析。c、本文首次提出风险投资知识转移激励约束机制的概念,指出知识转移激励约束机制也是风险投资显性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研究了考虑声誉因素下的风险投资知识转移激励约束机制的运作机理。3、构建风险企业的声誉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等方法构造声誉等级评估模型。2001年NASDAQ股指大幅度下跌后,国内外风险投资实业界已经高度重视对风险企业的尽职调查,但是国内外学术界目前还很少有关于风险企业声誉评估的相关论文。本文的创造性工作在于:a、根据科学、全面、客观和公正等原则,通过对影响风险企业声誉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合理整合,本文在剑桥大学Brady以及Cravens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风险企业的声誉评估体系;b、考虑到声誉等级评估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复杂多因素综合决策问题,本文分别采用改进的FCE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声誉等级评估模型;c、在神经网络熵误差函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定义了熵方误差函数的概念,并给出了基于熵方误差的前馈神经网络收敛性定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方误差的风险企业声誉评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极大地提高神经网络声誉评估模型的计算速度。4、基于声誉激励约束的视角,依次从人才市场建设、行业自律、国家法律意志等层面,对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a、健全风险企业经理人市场;b、成立全国性风险投资行业协会;c、设立个人破产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全国性风险企业经理人市场,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全国性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另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建立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时,强调制定与修改《产业投资基金法》、《有限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法规,而忽视了引入个人破产制度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三点建设性意见,对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e1db29b1-6259-430d-9e7f-9df700ad481b下载时间:2010年9月20日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