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统考教师案例分析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案例概述一、案例的概念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即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材料1】“九五”期间,针对能源所存在的问题,我国能源政策重点有所调整:能源政策由原来的关注能源生产转向关注能源生产与能源需求两个方面。能源安全问题、能源环境与效率问题、清洁可再生能源问题受到重视。【材料2】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根本途径。在“十一五”规划中,继续强调了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对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了新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材料3】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压力的增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显加快。根据材料请回答:(1)当前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2)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3)增长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参考答案:(1)当前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第一,我们资源总量很大,是煤炭、石油、钢铁、水泥、天然气等资源的生产大国,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成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第二,我国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量是发达国家的3~10倍。第三,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过热,主要资源性企业行业发展过快过热,而且粗放型生产严重抬头,追求数量增长,使我国的资源能源问题雪上加霜,难以为继。(2)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2第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第四,发展规模经营.呈现规模效应。第五,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3)增长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要求就是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达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同时,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我国资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遵循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教学案例的概念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要求考生从教师的角度运用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师专业术语,对教育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进行说理分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例如:一天自习课上,麻老师发现他们三个在讲话,影响了课堂秩序。麻老师很是生气,把他们三个叫到办公室。在走廊上叫他们三个的外号,李强嗓门大,叫“大嗓门”,张军说话有些沙哑,叫“破嗓子”,王勇头发黑而硬,叫“黑刺猬”。麻老师不仅当众叫他们的外号,还训斥了三名学生,并罚他们站到了自习课结束。第二天,麻老师上课时,又发现这三名学生在讲话。麻老师非常生气,叫他们三个站了出来,并叫班干部帮他用胶带把三名学生的嘴封了起来。上完课后,麻老师把三名学生赶出了课堂…问题:请从教师侵权违法的角度分析麻老师的上述行为。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3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三、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1.可操作性。案例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般与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有关。2.典型性。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3.普遍性。所有的案例都是具体的、独立或综合交叉的,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涉及到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校社合作等方方面面。四、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一)从表现形式分1.叙述型在作文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4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2.片断型片断型《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教学片断:师:请大家说说,读了这一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老师,读了这一段,我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课文前面写“太阳暖暖地照着”,文章后面却写“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师:(没有想到学生没说读懂什么,反而抛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师:你能边读边想,不错!师:对呀,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转向全体学生)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又一次读书,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就这一片段谈谈你对该教师的看法。3.比较型一天,有两个班都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外看”,所有的学生都向窗外看去。坐在靠窗边的同学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同学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4.图表、数据型5流水线入学毕业就教育思想谈谈你的看法?(二)从考查内容分1.复合型老师上课,让学生用“活泼”造句。一位学生说:我的同桌性格很活泼。老师说:非常好。另外一个同学说:湖泊的水很活泼。老师说:水怎么是活泼的?这个造句不太好,搭配用词不合适。学生疑惑地看了看老师,坐下来。请根据此材料用新课程理念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2.单一型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教学案例的考点:一、教育学相关知识(一)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任务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案例:某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因语言不文明被学生紧追不放,教师碍于面子,一时激动对学生动粗,最后家长也参与进来,不可开交。请从教师职业素养方面评价该教师的行为。参考答案:第一、违背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第二、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等能力素养方面还有欠缺;第三、教师的心理还需完善(高尚师德、健康人格)。3.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4.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抓住专业发展的内容及途径5.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立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4)学生是责权主体。6.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二)教学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7(4)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的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3.主要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等)(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参观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4)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4.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交往互动;(4)探索个性化教学;5.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8(三)德育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2.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7)依赖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8)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3.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主任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2.良好班集体形成与培养9(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二、心理学相关知识(一)认知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感知觉规律与直观教学(直观教学中不要违背了人的感知觉规律)3.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