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化验单(下)张友太•血脂分析TG(甘油三酯)•参考值:0.56~1.69mmol/L•临床意义: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血甘油三酯增高可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大量甘油三酯和继发於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和胰腺炎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等。CH(胆固醇)•参考值:2.23~5.17mmol/L•临床意义: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明确关系;降低血清胆固醇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及停止粥样斑块的进展。血清胆固醇水平受年龄、性别等影响。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外、血清胆固醇增高多见于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低、糖尿病和胆道梗阻等。胆固醇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严重低下等。HDL-C(高密度脂蛋白)•参考值:男0.90~1.45mmol/L•临床意义:HDL-C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使外周组织中衰老的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代谢并以胆汁形式排出体外。因此被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一般认为H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DL-C或HDL-C/TC比值较TC能更好地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HDL-C降低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激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LDL-C(低密度脂蛋白)•参考值:1.3~4.0mmol/L•临床意义:LDL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重要因素之一。LDL经化学修饰作用后,易和清道夫受体结合,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并停留在血管壁内,从而沉积了大量的胆固醇,尤其是胆固醇酯,促使动脉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LDL-C也是测定LDL中胆固醇量以表示LDL水平。•由于L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最多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CHD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靶标。•LDL-C升高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疽、慢性肾功能衰竭、Cushing综合征等。•LDL-C降低可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恶性肿瘤等。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参考值:ApoAI1.00~1.60g/L•ApoB0.60~1.10g/L•ApoA1为HDL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HDL总蛋白的65%左右)。•ApoB为LDL的主要结构蛋白(占LDL总蛋白98%),所以ApoA1和B可直接反应映HDL和LDL的含量。ApoB增高和ApoA1减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ApoB增高和ApoA1减低还可见于未治糖尿病和肾病肾功能BUN(尿素氮)•参考值:2.82~8.2U/L临床意义:各种肾脏疾病,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或肾血管的损害都可引起血浆尿素浓度的升高。但血浆尿素并不是肾功能的特异指标,它受肾脏以外因素的影响。血液中尿素浓度升高引起的氮质血症可分为三类:•1.肾前性氮质血症(prerenalaxotemia):由于肾血液灌注减少或尿素生成过多引起。后者见于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脓毒血症所致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以及胃肠出血后血液蛋白重吸收等。脱水、休克、心衰引起肾供血不足,使血浆尿素浓度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血浆肌酐浓度往往不伴随升高。•2.肾性氮质血症(renalazotemia):由于急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等引起。肾结核、肾积水的血浆尿素增高与肾组织破坏程度相关。•3.肾后性氮质血症(postrenalazotemia):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尿流受阻引起的血尿素升高。如:尿路结石、泌尿生殖系的肿瘤、前列腺肥大、阻塞造成肾小管内压力升高,8.使管内尿素倒扩散入血液。Cr(肌酐)•参考值:男:44~80umol/L女:70~115umol/L临床意义:血浆肌酐浓度反映肾脏损害、肾小球滤过率、尿路通畅性等肾功能,是一项比尿素、尿酸更特异的肾功能指标。因为肌酐浓度受饮食、运动、激素、蛋白质分解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较少。肾脏代偿与储备能力强,只有肾功能明显受损才使肌酐浓度升高。通常血浆肌酐浓度与疾病严重性平行。肾前性及肾性早期的损害一般不会使血肌酐浓度升高。UA(尿酸)•临床意义:浓度升高:多见于痛风,核酸代谢增强的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治疗期等:肾功能受损的疾病尿酸值也增高。但因肾外因素的影响较多,故较少作为肾功能的指标。妊娠毒血症、高乳酸血症由于排泄结合位置的竟争作用,使血液尿酸值升高。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胰、贝类等可因外源性嘌呤增加而致尿酸值升高。浓度降低:见于黄(xanthinurial)和剥脱性皮炎。亦见于嘌呤醇(allopurinol)治疗后。参考值:成人男性:210~420umol/L女性:150~350umol/L儿童120~320umol/L•血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钠(Na)•正常情况:(134-143)mmol/L•增高:呕吐、腹泻,多尿引起的水分不足,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降低:肾功能障碍,尿毒症,应用速尿等利尿剂,阿狄森病,21-羟化酶缺乏症,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性肝硬化。钾(K)•正常情况:(3.3-5)mmol/L增高:•增高:少尿,阿狄森病,类癌综合征,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服用安体舒通、氨苯喋啶等利尿剂。降低:钾摄入不足、呕吐、腹泻导致钾的缺失,肾功能障碍,醛固酮增多症,柯兴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服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氯化物(Cl)•正常情况:(95-105)mmol/L•增高:少尿,呼吸性碱中毒降低:肾功能障碍,尿毒症,应用速尿等利尿剂,阿狄森病,21-羟化酶缺乏症,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性肝硬化。钙(Ca)•正常情况:(2.25-2.75)mmol/L增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肿瘤,应用维生素D过量。降低:手足搐搦症,甲状旁腺机能不全,维生素D缺乏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慢性腹泻,阻塞性黄疸,肾脏病,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磷(P)•正常情况:(00.97-1.6)mmol/L•增高: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肿瘤骨转移,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废用性骨萎缩。降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肾小管功能不全,范可尼综合征。铁(Fe)•正常情况:(9-27)umol/L•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粒幼红细胞性贫血。降低: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肾性贫血镁(Mg)•正常情况:(00.7-1.15)mmol/L•增高:肾小球肾炎,少尿,肌无力症。降低:尿毒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用利尿剂,妊娠。铜(Cu)•正常情况:(11-22)umol/L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胆道感染,急性白血病,肝炎,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降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肾功能障碍。锌(Zn)•正常情况:(7.65-22.95)umol/L•增高: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放疗后,原发性高血压。降低:肢端性皮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乙肝五项概述•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获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HBV-DNA检查是判断如何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DNA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检查。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的临床意义:-----•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3)假阳性。-+-++•急性HBV感后康复。+---+•(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即俗称的“大三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