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总第629期第30期2016年10月下旬出版·62·SongYuanjun,HuangFeifei,LiXiaoyu(The28thResearchInstituteOfChinaElectronicsTechnologyGroupCorporation,Nanjing210007China)目前,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类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企业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所涉及的政策依据主要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2.2-2007)》《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现场检查指南(AQ/T4236-2014)》等。这些法律法规在涉及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评估上存在着原则性的界定,但是适·63·工商管理与案例研究用性不强。由于其涉及合规性,给企业实际管理又带来矛盾。这矛盾体现在一方面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在理论上和法理上不能违背;另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操难度很大。因此,为了简单、方便,很多企业对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仅仅限于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接触人数、接触频率等单一数据信息作定性判断。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及量化评价率较低,较难为职业危害的管控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不具备太多说服力。随着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愈加深化,我们发现因限于当前法律法规的缺陷,使得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中对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评价存在主观判断、管控重点不清晰、标准依据不充分、评价指标混乱等问题,较难为职业危害的管控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目前,鉴于数理统计工具和方法的发展完善,尤其是评价方法在众多领域的成功应用,能够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但具有操作性的机制以评估企业真实的职业危害岗位风险显得极为迫切。国内外关于职业危害岗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较少。文献[1]研究了美国环境保护署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EPA)、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MOM)、澳大利亚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方法(UQ)、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方法(MLSP)、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风险评估方法(ICMM)等五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并对各自的方案进行了比较;文献[2]运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吸入风险模型(EPA)和新加坡化学毒物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模型评估家具行业职业危害,并通过两种评估方法的对比,探索适合家具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文献[3]采用澳大利亚职业风险评估模型的6个基本步骤(确定环境、识别危害、分析危害潜在的风险、评价风险、治理风险、监测与复查风险)应用到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风险评估,获得评估结论,总结分析了该模型的优缺点;文献[4]应用新加坡化学毒物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某蓄电池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风险评估。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将国外的某些模型应用到国内的具体的企业或行业上进行研究和匹配,但是限于国内外诸多差异,这些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而这一类研究并未解决此问题,没有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目前国内新、改、扩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多采用定性法(经验法、类比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进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一般很难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行控制情况,定量依据也不充分,不能作为企业实际管理的依据。例如,按照规定企业需要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发放岗位津贴,这些津贴的发放比例、发放额度、发放理由如何说明?没有人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大部分企业都是随意决策。与此同时,鉴于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对职业危害岗位管控程度的界定无明确规定,哪些职业危害因素接触人员需要纳入重点管控、如何给出界定的逻辑等问题没有给出系统的回答。本文作者在多年的一线职业健康管理过程中,摸索提出了一套实用型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以下简称“S-H评估法”),该方法将统计学、模糊数学理论、专家判断法等应用于职业危害管理实际工作中,能实现职业危害管理数据的深度挖掘,有效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同时实现以量化数据作为职业危害管控、决策的依据,解决了职业危害管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此外,因为引入了专家判断法,企业高层能够采用一套机制的结果的权威性和合理性,见图1。职业危害岗位风险评估的基础信息搜集包括以下内容:(1)职业危害管理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2)工艺流程及生产使用的原辅材料(3)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数量(4)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性(5)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6)职业危害接触人数及频率、接触时间(7)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8)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与穿戴(9)涉及作业人员平均知识水平、年龄水平·64·工商管理与案例研究(10)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11)“三同时”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2.1的基础上,输出形成企业的全要素职业危害因素清单,该清单涵盖了企业涉及的、也在法律法规要求范围内的全部职业危害岗位和危害因素,每个岗位与职业危害因素之间产生一个映射关系:将A映射到B,构建对应关系,即成函数:Ф(Ai)→Ф(Bj.)(i=1.2…;j=1.2…)集合A为职业危害岗位集,如电焊岗位、喷漆岗位、打磨岗位等。集合B为岗位对应的职业危害因素集,如噪声、锰及其化合物、粉尘、铅及其化合物等。如:Ф(打磨岗位)→Ф(噪声,粉尘)在此基础上,聘请具备职业危害监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涉及的全部职业危害因素进行1-4轮监测。每组数据取平均值。如:某企业的打磨岗位的噪声,前后监测了4轮,分别是75dB(A)、78dB(A)、72dB(A)、80dB(A),则最终纳入评估的打磨岗位的噪声监测取值为76.5dB(A)(均值)。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由于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评价影响因素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定性指标难以定量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难以用绝对的“非此即彼”来准确地描述客观现实,经常存在着“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其描述也多用自然语言来表达,而自然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很难用经典数学模型加以统一量度。因此,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它把被评判事物的变化区间做出划分,一方面可以顾及对象的层次性,使得评价标准、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在评价中又可以充分发挥人的经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情况。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数度得以提高,评价结论可信。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本文不再赘述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只是针对不同的节点给出样例参考。具体的计算方法取决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计算。S-H评估法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要输出两个结果:a)基于职业危害风险的企业职业危害岗位重要程度排序;b)每一种职业危害岗位的风险管控程度排序。职业危害岗位风险评估矩阵构建。这里需要构建企业的基于职业危害的岗位层级,每个职业危害岗位权重可以采用专家判断法予以判断。[5-8]指标权重确定。为对每一层评估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其对上一级状态的权重,采用AHP法对各诊断项目进行重要度排序。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四个步骤。鉴于其运用已非常普遍,故不再具体赘述。构建项目权重的关键说明:a)对每一级项目进行权重确定。b)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使用1—9比例标度法。c)选定合格的专家,发放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序号评估目标二级评估项目1职业危害岗位风险D1焊接岗位2D2喷漆岗位……………开始开始1.职业危害基础数据搜集1.职业危害基础数据搜集2.第三方机构现场监测2.第三方机构现场监测3.构建职业危害评估指标3.构建职业危害评估指标4.模糊综合评价4.模糊综合评价5.专家判断法5.专家判断法6.输出结论6.输出结论结束结束·65·工商管理与案例研究问卷,每一项指标的判断要求能简单明了。请专家给出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结合德尔菲法多轮征询后得出最后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否则不接受,重新打分,见表3。权重WDi=Wi/n,n为专家数量(n≥1)。应用AHP法YaahpVersion0.5.3软件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见表4。通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后,企业将得到两个数据。如某企业通过职业危害岗位风险评估后,获得企二级评估项目三级评估项目四级评估项目属性D1焊接岗位D11环境和设备因素D111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数量查阅确认型D112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性查阅确认型D113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统计分析型D11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查阅确认型D1焊接岗位D12管理因素D121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情况查阅确认型D122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统计分析型D123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查阅确认型D124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查阅确认型D13人的因素D131接触人员知识水平查阅确认型D132接触人员年龄结构查阅确认型D172接触人员技术能力水平查阅确认型D2喷漆岗位D21环境和设备因素D211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数量查阅确认型D212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性查阅确认型D213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统计分析型D21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查阅确认型D22管理因素D221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情况查阅确认型D222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统计分析型D223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查阅确认型D224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查阅确认型D23人的因素D231接触人员知识水平查阅确认型D232接触人员年龄结构查阅确认型D232接触人员技术能力水平查阅确认型专家D1D2D3D4专家1W11oW12oW13oW14o专家2W21oW22oW23oW24o专家3W31oW32oW33oW34o…合计W1W2W3W4权重WD1WD2WD3WD4二级评估项目权重三级评估项目权重四级评估项目权重D1焊接岗位0.5D11环境和设备因素0.428D111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数量0.2242D112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性0.1887D113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0.2975D11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0.2896D12管理因素0.287D121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情况0.2168D122每周平均工作时间0.2023D123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0.2565D124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0.3244D13人的因素0.285D131接触人员知识水平0.376D132接触人员年龄结构0.289D172接触人员技术能力水平0.335D2喷漆岗位0.5D21环境和设备因素0.428D211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数量0.2242D212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性0.1887D213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0.2975D21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0.2896D22管理因素0.287D221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情况0.2168D222每周平均工作时间0.2023D223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0.2565D224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0.3244D23人的因素0.285D231接触人员知识水平0.376D232接触人员年龄结构0.289D232接触人员技术能力水平0.335·66·工商管理与案例研究业的职业危害岗位的重要程度排序:F(D1,D2,D3,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