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总第583期第20期2015年7月中旬出版·137·中华民族历史久远,文化繁多,在众多的文化心理中,人们对考试有着爱恨交加,难舍难分的特殊情怀。在古代,“读书做官”的思想影响着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这种价值取向对中国人的考试心理的影响和考试价值观念的影响都极其深远。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使中国人把前途的思考定格在了“读书做官”上,而联系“读书”和“做官”这二者的中介,正是考试。考试是政府选官和社会分层的简单有效地工具;考试也是决定一个家庭兴衰荣辱的关键;考试更是一个人改变人生命运的便捷途径。如果,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考试被废止了,那么不仅会造成社会人才结构失去后继之源,更会波及整个社会心理系统的平衡。“文革”时期,高考被废止就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这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人们在痛恨考试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了人才的同时,又认为考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这种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的教育,鼓励着社会各种地位和阶层的人去学习并在其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力求上进。因为整个社会承认一个人的才能主要依据他在国家考试中的成绩,而不是根据家庭出身给他带来的权势和财富。所以整个中国社会历来对考试的改革与发展给予特别关注。中国过去是一个科举社会,现在仍有非常浓厚的“考试情结”。如今,成千上万的人从儿童考到少年,从少年考到成年,从校内考到校外,从学历教育考试考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再到单位录用的考试,连绵不断,考试种类繁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考试中成功的人也成了生活中的英雄。本文旨在探析考试文化的传统思想根基、演变、变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考试文化。中国人的恋考心理充斥着整个社会,它如同其他中国文化一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中国人的心理打下深深的烙印,这还不够,它还通过心理影响这一传媒力量,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考试的观念文化是十分发达的,中国人的考试观念文化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呈现为某种‘先验’架构模式,引导、制约、规范着人们对有关考试具体事物的认识,让人们从思想和行为上具备着恋考的条件和心理,并外化在考试物质和制度文化之中。这种深层次的影响使人们受其制约而不知。这是考试文化在中国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追溯中国的“考试文化”要从古代读书人具有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考试心理。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劳心”与“劳力”的区分是自古就有的,古人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做官为荣的社会心理,而古代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试。于是“读书-考试-做官”成了古代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三部曲路线。在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之下,通过读书接受教育而获得文凭,从而进入上层社会,是大多数人都可以选择的行之有效而便捷的方法。当今的中国高考制度和具有千年传统的科举制度其实都是各阶层地位的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种方法,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一种有效而平稳的机制。教育管理·138·当今的高考和具有千年传统的科举在本质上说都是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阶梯,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一种有效机制。一个人在考试后的结果,影响着父母、家庭的荣辱和人生命运,“读书—考试—做官”的心理动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阶层流动方式,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向上层流动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但是考试在人们认识中,却是各种方式里相对公平的。他可以被底层社会的人们依赖和信任。但从这个角度意义上看,考试不仅仅是对教育的评价,更是一种机制,一种通过考试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这种机制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可,他成为植根在中国人心中的“考试情结”。中国人对考试文化的重视,使其如同“基因”一样牢牢地扎根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从而历久不衰,代代相传。纵观中国人数千年来对考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路,其中最主要的是继承和发展了观念文化,所谓观念文化就是中国人对考试文化的观念的文化。它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需求,对人类长时间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选择、重塑,使他便于教学、传授、利用,从而使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传承。考试题目是考试内容最基本的体现方式,他体现了考试对这种文化内容的认识和认同程度,也体现了人们对这种文化的认识方式和重点侧重。也就是说,试题的意义在于揭示某种文化的特征。一方面,他需要将繁多的文化内容压缩成考试内容,并通过考试内容可以对文化内容的基本特征进行提炼;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将考试内容科学合理的以试题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社会对于某种文化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反映在考试题目上,试题的质量反映了人们对考试内容的把握程度和控制水平。多年来,我国各个种类和领域的考试,几乎全是依赖于试卷笔试。其实,纸笔测试不是唯一和最佳的测试方式。经验和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把考试形式多元化,我们应该根据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测试方式。比如:针对学生记忆能力和书写能力,我们应担采取笔试为主其他方式混合的测验方式。对于计算机、速录机等仪器操作的知识,应当采取上机操作为主的测验方式。其他比如测试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的知识测试都应该采取与职测试目的匹配的考试方式。虽然有关部门已经禁止中小学考试后公布考试成绩和名次,但是学生参加考试次数依旧呈上升趋势。日常考试、周考、月考、学期考、模拟考、升学考等种类繁多、次数加大;学校教师同样也为各种职称评定考试、资格考试忙碌奔波。有学者已提出“考试社会”的概念,并对“考试社会”做了如下解说:“考试社会是指考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并把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机会获取和职业准入的重要乃至唯一依据,作为职业升迁的重要乃至唯一参考,考试成为解脱人情困扰、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民众因强烈而浓厚的考试情结而深受其影响的社会。在这种氛围下,兴趣、爱好、特长、审美等教学目标都被抛到脑后,剩下的只是名目繁多的考试。当下中国,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目的的学习和考试只为“升学”。这种心理是传统考试文化心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以升学为考试目的,从而影响学习目的、教学目的,这种循环,对整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存在不利影响的。在学校的大多时间,学生所学、教师所授都集中在考试“大纲”之内,对学生自身的心理、人际关系、价值情感缺乏教育,使学生的培养逐步失衡,失去教育最珍贵的本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结果使大家对学生能力评价、学校教育能力评价依据逐步简单化,考试升学的结果成为评价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甚至是学校教育能力的唯一标准。以上对考试文化的思想根基、演变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当站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考试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决定一个人是否在考试中取得成功是考试文化的价值取向,所谓的考试中的成功就是指单纯的考试分数。这一考试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根深蒂固。这一价值取向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优点在于相对的公平对待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尊重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和肯定取得成绩的人的付出,并为社会提供了一条规范的合理的公正的竞争道路。他将人情、金钱、权利阻挡在外。如果这条道路被堵死,那么金钱、权利、人情就乘虚而入,操纵影响社会发展。但考试文化中注重结果和以目的而考试的思想,使人在自身发展中不注重特长和爱好,盲目跟从,从而使人个体的发展受到影响。参加考试的人将迷失自我,盲目跟从。考试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工具机器,他过于死板却不失公正,如果利用不当就会使人才选拔和教育发展进入一条死胡同,从而影响社会发展。[1].[J].,2012,01:78-84.[2].[J].,2010,09: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