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总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三、辨析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先回答观点是否正确,答三四句即可)四、材料分析题(1题,共16分,问啥答啥两小问)五、论述题(1题,共20分按中心思想答+解释)一、单选题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8.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9.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0.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3.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1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6.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17.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1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0.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1.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与是否客观相符合。2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23.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23.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2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3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3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3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34.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35.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36.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是劳动。37.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38.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39.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个别社会。40.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4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2.资本的循环周转: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4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46.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剩余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2)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级性决定的。47.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4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的一种垄断资本。49.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5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5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52.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53.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解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5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5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56.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5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5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59.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60.“两个必然”: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二、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本质、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5.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6.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依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9.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0.实践活动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1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1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13.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4)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事物的普遍联系体现在: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