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总第540期第13期2014年5月上旬出版·142·当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智能电视在家庭中普及,智能手机成为网络终端、无线上网的普及等,都说明网络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网络业逐渐成为知识传递、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应用必然会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并积极探求实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网络应用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以及方式应当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只有不断更新的信息,不断创新的形式,与信息时代同步的爱国教育方式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成效。当前,互联网呈裂变式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出现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错位”,曹丽新(中共廊坊市委党校,河北廊坊065000)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网络应用造成爱国主义教育高度的错位在网络空间里,网络民众抛除各种观念约束,没有现实生活限制,沟通即时、自由、无障碍,用语随意贴近生活和社会现实。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灌输教育,对爱国典型的宣传多是“高大全”,让常人难以企及,也不能从人的主体角度来进行宣传报道,缺乏生活情景;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网站的设计、应用也没有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安排;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也存在事例多、理论少,平面性强、立体感差,形式性多、艺术性少的问题,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深刻的影响力与感染力。2.网络应用带来爱国主义教育理念错位的问题对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者而言,无法很好地把网络应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和载体,过多强调网络应摘要: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终端由计算机扩展到手机的背景下,要科学有效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立足现实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更要积极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措施,及时有效地应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词: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措施作者简介:曹丽新(1980-)女,河北廊坊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院良好育人成效的保障,是加强书院制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高书院制建设中学生参与管理的水平,需加强教学与学生管理的结合与统一;需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自身的自主管理能力;需加强学生自治权利的合法性及权利边界等法律问题的研究,给予学生合理的、合法的、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力;要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加强学习类社团建设。参考文献:[1]黄汉昌.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书院制”宿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2]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3]曲中林,朱为鸿.书院制与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契合—以肇庆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3)[4]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李碧虹.论书院的学生管理[J].大学教育科学,2007(3)[6]邓磊,杨甜.古典大学文化生活的现代续延—英式住宿学院的缘起、承继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5上黑白.indd1422014-5-1517:13:22教育管理·143·用带来的问题,把网络应用与爱国教育对立起来。过分注重网络环境存在的负面信息以及影响,不能及时应用、接受、全面分析网络信息。同时,过分侧重网络应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其情感意志性和伦理道德性,强调政治性,忽视其目的性价值,没有将其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及时有效发挥网络应用的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3.网络应用带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落后问题当下的网络应用意味信息更新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带来信息甚至语言的不断更新。网络应用带来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给整个传播媒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与冲击。爱国主义作为反映个人与国家依存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是对爱国主义本质及其规律客观真实正确的反映,是经过逻辑认证和实践检验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科学体系,其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而不断升华是必然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宣传上,对中国古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对近代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宣传上过分突出民族悲愤情绪,过于注重历史进程中的悲情色彩,缺乏具有时代特质的理论提升;对网络应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定位其功能、价值、原则也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二、网络应用背景下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应对措施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全民教育,其教育重点是青少年。青少年群体也是对网络应用接受度、认可度较高的一个群体。因此,在网络应用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学校、乡村、街道等主体,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谋划并且有效运用各种网络终端,不断探索使用微博、微信、QQ、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等网络应用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为爱国主义教育建立新的平台。一方面,要应对网络应用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应当坚持“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各国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整合网络资源,扩展网络服务载体,建设一批实力强、影响大、覆盖广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整合用好现有新闻信息资源,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展示国人的爱国情怀。科学利用网络技术,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活力。网络信息终端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特点,带来个别网民的自我意识比较容易膨胀,会出现发布错误以至违法的言论情况。同时,由于网络应用有信息海量、主体隐匿、传播迅速的特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科学把握网络应用中信息的传播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把握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性教育上;并且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拓展教育素材,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者来说,在网络环境下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阵地应当成为工作的重点,只有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工作模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网络的传播环境,就可以实现以工作方式的创新带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与时俱进。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应用的普及,无疑对爱国主义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者要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网络应用的优势,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主动了解、掌握网络,不断完善网络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此,需要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好、作风正、反应快的爱国主义教育队伍。队伍成员不仅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正确传递网络信息,确切地解读诠释网络信息,正确传递网络信息,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成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参考文献:[1]蔡中华、潘静.新媒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唯实,2011(7)5上黑白.indd1432014-5-1517: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