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战略导向下的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64章长生广西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其中锡、锑、钨、铝、铅、锌等矿种探明储量在全国居重要位置,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2011年广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33.45万吨,居全国第10位。2012年由于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影响,许多有色金属企业停产整顿,大大影响了有色金属的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减少至121.86万吨,同比下降8.7%,降至全国第13位,环境倒逼促使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必须施行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这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指明了出路。本文将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实际情况,尝试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一、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广西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具有一定基础和相当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拥有“右江”、“金海”、“飞碟”、“芭焦”、“南方”、“漓佳”、“甡”牌等一批名牌产品,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广西有色金属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广西大多数小矿山开采、选冶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采选综合回收率在50%左右;大部分矿床的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尾矿综合利用和二次回收利用率低。以丹池成矿带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为例,特大型矿山铜坑矿开采回采率为90.69%,锡、锌选矿回收率分别为71.18%、73.42%;中型矿山高峰锡多金属矿,开采回采率为95.6%,锡、锌、铅、锑选矿回收率分别为73.96%、85.62%、90.39%、88.78%;而小型矿山五一矿大福楼矿区,锡开采回采率为89%,选矿回收率则只有61%。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广西有色金属工业采、选、冶、加工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矿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不高,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精深加工产品少,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产能比例严重失调,锡深加工产品种类少、产量低,胜任能力的培训评价体系的过程。通过开展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初步探索了评价驱动型的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先开展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将评价发现的能力短板作为培训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岗位胜任能力培训,再开展岗位胜任能力后评价,对比分析各项能力的提升情况。通过实施评价驱动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较好的解决以往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也可以较好的支持员工职业能力提升。3.实现了企业人才培养由“人”向“能力”的转型之前,企业人才培养的关注重点是“人”,员工需要经过哪些培训,才能达成年度培训积分目标?随着企业的发展转型,企业人才培养的关注重点应转向“能力”,员工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组织和业务需要?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明确了员工的能力要求,建立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细化了能力的要求等级、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测评出员工的能力“短板”,开展岗位胜任能力培训,补强了员工的能力“短板”。作者简介:邵国栋(1983-),男,江苏宜兴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职称:经济师,广州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培训科长。(作者单位:广州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广东 广州 510620)11上黑白下.indd642013-12-2510:55:1465部分矿山企业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差: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协同能力不高,竞争能力不强,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广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虽有增加,但排名却在下降,尤其是2012年龙江河污染事件发生后,在全国排名降至第13位,表明抗风险能力差。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矿产开发导致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众多小企业冶炼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三废”达标排放率低;部分城市中的有色金属冶炼厂等,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厂区和社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中厂“退城入园”迫在眉睫;有色金属工业园区构建水平较低,对园区企业的引导、监督不到位,未能真正做到循环经济。二、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G-PEST分析1.地理环境因素分析广西地处珠三角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海、沿江、沿边,且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连接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利于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带的建设,形成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多重优势。此外,西江水系西接云贵、贯穿广西、东连粤港澳,境内贯穿梧州、柳州、来宾、南宁、桂林、百色,已建成5个内河港口和4个内河口岸,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一条黄金水道。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整治,有利于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沟通依托香港,走向北美、欧盟以及全世界。2.政治法律因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颁布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等的制定,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2008年后,国家和广西分别制定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2020年)》等,为指导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广西出台了《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调结构、转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经济环境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有色金属行业全球范围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有色金属行业危机四伏。但党的十八大中,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注入了复苏的希望。4.社会文化环境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和提高了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这要求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5.科技环境因素分析随着世界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深化,当前企业规模化、经营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品特色化、原料多样化等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低能耗、短流程、高效、无废少污、高附加值”的科技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国际有色金属工业采用的主流模式。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量持续增长,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能耗总量快速增长、节能技术亟待突破;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清洁生产任重道远;初级产品能力过剩,高端产品严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为广西有色金属工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求。三、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应用1.模式的构建李赋屏(2008)[1]认为,工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区域性综合协调发展大循环三种模式;王贵明(2008)[2]提出构建以自组织为内在动力、政府规划为协调机制的自组织-规划共生的网络型产业共生组织,认为经济因素、政府管制和中间组织是产业共生组织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吕俊杰(2007)[3]以共生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系统地探讨了产业集群共生机制的效应及作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共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李自豪(2010)[4]探讨了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和自组织机制,认为建立和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培育集群品牌、扩大集群开放度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本文在前人提出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基础11上黑白下.indd652013-12-2510:55:1466上,结合其面临的G-PEST环境,认为要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以生态文明战略为导向,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支撑,单体企业循环——园区循环——园区间循环的网络化多层次发展模式。2.模式的诠释(1)模式的理念模式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文明战略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环境普遍污染、矿产资源日益匮乏、企业社会意识依然淡薄、人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多重因素制约下,真正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模式的核心由单体企业循环、园区循环、园区间循环构成的三个网络化发展层次是模式的核心。首先,产业内的企业主体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战略的内涵,把企业建成循环经济型企业,是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打造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的以产业集群理念为指导的,由循环经济型企业、科研院校、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自组织-规划共生的新型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有利于园区内企业在自组织共生交换基础上,通过政府规划指导、政策规制和公众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技术资金支持,实现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散风险,形成各企业间高度的一致性或和谐性。再次,打造以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的水路、公路、铁路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纽带,以市场、技术、人才、产业链等有机联系的各新型生态工业园协同发展的园区间循环是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模式的保障有色金属产业是广西支柱型产业,是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广西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紧密。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各方面和全过程,勾勒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模式的保障。3.模式的应用(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应该按照国家及产业发展的紧迫要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承担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ISO环境管理体系,积极采用生态工业技术和设备,设计和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形成无废、少废的生产工艺,使企业内部生产上游产品所产生的“废物”成为生产下游产品的原料,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把单体企业建设成循环经济型企业。(2)融合产业集群理念,打造新型生态工业园广西新规划或需完善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应融合产业集群理念,构建自组织-规划共生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在百色,宜发挥铝资源丰富、平果铝、银海铝、华银铝、信发铝等大企业聚集、铝工业基础好等优势,打造铝工业全产业链型生态工业园。在河池,宜发挥有色金属之乡的优势,突破当前环境破坏严重、乱采现象不绝、冶炼厂林立等困局,构建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在梧州,宜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临近粤港澳等优势,打造以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为龙头、以30万吨再生铜等项目为基础的再生有色金属生态工业园。在南宁,宜发挥省会所在地,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等优势,构建有色金属新材料生态工业园。在柳州,宜发挥工业基础雄厚、有色金属产业人才丰富等优势,结合当地汽车、机械等的发展需求,打造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吸引各类人才、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在产业园区的集聚,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培育集群品牌、扩大集群开放度,最终将各工业园区建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工业园区,充分挖掘人、自然、产业和谐发展的强大潜力。(3)倡导协同发展精神,构建园区之间大循环为进一步发挥有色金属产业作为广西传统支柱产业的作用,促使各地区间有色金属产业协同发展。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应发挥区位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机遇,打造以政府规划指导、政策规制为支撑,努力促使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以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的水路、公路、铁路优势互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