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loymentWindow就业之窗HUMANRESOURCEMANAGEMENTP.327P.326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张春伟成都市龙泉驿区就业服务管理局摘要:本文阐述了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形成的原因、职业指导的涵义和目标,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职业指导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关键词:失地农民职业指导作用重要性一、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形成的原因1.主动就业意识和自主择业观念淡薄。失地农民一夜之间其生产生活方式由原来依赖土地转变为依赖从事二、三产业工作来获取经济收入,从思路、行动、技能上均准备不足,大部分失地农民住房得到了改善,经济收入有了增长,但滋长了“小富即安”的保守思路,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失地农民认为,是政府让其失去了土地,对政府安置其就业有强烈的“等、靠、要”依赖思想。2.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建立不完善。一是失地之前,许多失地农民拥有的劳动技能偏重于土地劳作,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多数从事苦、脏、累、险等岗位工作,没有时间或精力去接受新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失地之后,在选择政府推出的免费培训工种时,目的性不强,虽有几个培训合格证,但还是没能实现就业。三是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高。多数培训机构不能周全地考虑失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原来学员的差异,培训模式单一。3.获取就业方面信息的主渠道不畅通。一是线下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缓慢。区、街镇乡和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达标,不能满足城乡劳动者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需求。人力资源市场的用人信息、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二是线上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不规范。失地农民对网络找工作很热衷,但网上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性化操作太少,寻找岗位和筛选时间太长,降低了人岗匹配的效率。三是身边的信息阵地发挥不充分。许多培训、岗位、政策等就业信息形成滞后传递,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速度较慢,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太窄。二、职业指导的涵义和目标1.涵义。就目前而言,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稳定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2.目标。一是帮助就业。有效地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是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工作目标,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目标。二是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就业稳定与帮助就业目标相比较,表现出一种递进,这种递进更加反映职业指导服务要以人为本,反映了这种服务的深入化和多样化。三是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说前两个工作目标是一种必要的过程的话,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则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三、职业指导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加强失地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指导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一是指导他们积极参与就创业明星宣讲活动,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片面的就业观念,树立“就业光荣、创业可敬”的就创业观念,形成“新观念”人才。二是根据失地农民培训需要,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失地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形成“新技能”人才。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失地农民,指导他们参加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创业致富,形成“老板型”人才。2.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失地农民稳定就业。一是积极搭建企业劳动者供需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以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主阵地、街镇乡劳动就业保障服务中心为桥头堡、社区(村)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站为辐射网”的全方位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引导失地农民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规模就业。二是指导指导失地农民关注身边的各类培训、就业、政策服务等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身知识与技能水平,鼓励他们稳定就业。三是指导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创则创”的思路,根据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人力资源市场状况,发挥职业指导协调、导向、调控作用,促进他们合理流动。3.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人岗优化结合。一是指导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获得合适的失地农民。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制定和实施失地农民招聘计划,加强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及时推荐适合企业岗位所需的失地农民。二是帮助用人单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职业指导进行岗位分析,帮助失地农民了解自己的岗位标准以及目前是否与标准存在差距等,激励失地农民提高技术水平的紧迫性,鼓励参加提升培训;用人单位来要以岗位分析作为依据和参照,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达到人与岗优化结合。三是职业指导可以找准市场热点,开发就业岗位。职业指导在调查分析社会新需求的同时,也能把握市场脉搏,指导开发新的岗位资源。根据成都启动的“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指导有创业理想和创业能力的失地农民,敢于创业、能够创业、创成大业,以创业带动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增收、创业致富”梦想。参考文献[1]曹春云,崔效军.关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2]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基础知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