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自然景观和地理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具有愉悦、科研和审美价值的景致、景物;地理资源包括地热、地表、地貌和气候等可以为人类利用的资源。它们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形成人类文化的物质和地理条件,并与文化密切相联。一、民族自然资源1.大理地区属于低纬度的高原和纵谷区,地处滇西纵谷和云南高原的结合部横断山脉自北向南,逶迤延伸,形成了在我国境内独特的、纵贯滇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帚形山系,其中最著名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云岭和怒山两大山脉纵跨大理境内。“风、花、雪、月”组合是大理苍山洱海的四大奇观,另外,剑川石钟山、老君山蝴蝶谷、宾川鸡足山、洱源温泉、洱源茈碧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都是大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2丽江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的玉龙雪山风景区和泸沽湖风景区,以各自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中外。古朴幽雅、自然、富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乡丽江古城,风景宜人的万里长江第一湾,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园,以及被喻为“云岭第一枝”、“环球第一树”的万朵山茶等景色,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二、民间语言文化1.文字典籍文字典籍是人类文化活动的记录和重要符号,对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大理丽江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和跃1朱莹2字典籍,如大理阿吒力教典籍、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古籍文献、鹤庆古籍等。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上仅存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大约有1300个基本字符。用这种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内容涉及宗教仪式、天文、地理、民俗、医学、军事等方面,可称之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万卷东巴经,它记录了古代纳西族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巴经》于2003年8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起源、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审美崇尚。在铁路区的白族、彝族和纳西族等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还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体来说,在经济开发相对滞后和地理环境较为闭塞的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保留和使用情况较好;旅游开发较早、与外界交往频繁的地区,民族语言的使用则较弱。3.口承文学口承文学是群众口头创作、传播和欣赏的韵文体和散文体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唱词和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形式。语言作为文化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承文学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口承文学借语言得以传播,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文学艺术又促进了语言的丰富、3.切实加强技防工作。安装应用防“统方”软件,通过对医院应用系统中数据的整理及分析,还原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提供检索和关联分析,输出完整的事件报告,供相关人员分析,阻止正在发生的统方行为,同时还可以监控某些人员利用其特权对敏感数据进行非法复制,有效遏制医院非法统方行为。通过运用JCI理念近三年工作的创建,并切合实际狠抓落实,医院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行为日趋规范,投诉不断减少,患者满意率逐年提高,去年省厅95所医院出院病人问卷调查排名第3,医院走上和谐科学发展轨道。(作者单位: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镇江212002)10中黑白.indd1662013-11-2914:41:32167传播和发展。项目区白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如白族的《柏洁夫人》、《蝴蝶泉》、《望夫云》,纳西族的《龙女树》、《青蛙骑手》、《玉龙雪山十二兄弟和金沙江姑娘》,摩梭人的《泸沽湖和猪槽的来历》、《格姆女神山的故事》,彝族白依人的《莲母老祖和她的子孙》、《苏别阿哩噜》等等,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状况、精神风貌和风物奇趣。铁路区少数民族的歌谣和谚语更是多不胜数,每年举行的剑川石宝山歌会更是歌的海洋。白族风土谣“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将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文内涵糅合在了自然现象里。在滇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走”,对当地风物和特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描述。鹤庆白族田埂调唱到:“清水锅中煮青菜,不放油盐味也真。”“有心哪怕山隔路,无心哪怕在面前。”三、结语大丽铁路沿线所经地区,即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项目区总人口的73%,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大丽铁路沿线山河交错,峰奇谷秀,构成了优美绚丽的高原景观,天造地设的山川胜景之间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但由于这一区域一直是滇西北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地区,因而民族文化保护历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在近年来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民间团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因而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原因,并受制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再加上在具体的文化保护中普遍存在着资金的缺乏、方针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对民族文化保护认识还有差异等原因,大丽铁路区域的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某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流失、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社区群众和相关部门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过分强调产业化而导致民族民间文化失去本来的特色和面貌等等。参考文献:[1]张公瑾.语言的文化生态[J].民族语文,2001[2]苑利等.中国民俗学教程[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10)[3]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贝中英文小学,云南昆明650000)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商业社会产生开始就一直客观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下去。然而,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降低安全风险,保证消费者安全利益最大化,不仅是产品终端消费者的必然关切,也是质量事业建设者们一直努力化解的难题。既然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弊端让产品制造者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那么产品安全监督者就必须防范于未然,查漏堵缺,将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正是基于这种预警思维模式,早在1966年美国就率先在汽车行业引入了召回制度,到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的缺陷产品能在很李俊锋短时间进入世界范围的流通和消费领域,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势必酿成不可预料的灾难,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召回制度上的建设和完善是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质量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眼下,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和改革深入阶段,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质量安全问题和每一次质量安全事件后的反思和整顿工作,让我们看到了质量事业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让有识之士对我国确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目前我国方兴未艾的缺陷产品召10中黑白.indd1672013-11-2914: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