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式手枪结构及造痕机件第四章射击弹壳上的痕迹(一)与弹壳相互作用的枪支机件多(二)射击弹壳上的痕迹种类多分布广(四)射击弹壳容易提取一、装弹过程中形成的痕迹装弹过程是指射手手工将枪弹压入弹匣开始,至枪弹进膛定位、枪机闭锁为止。(一)弹匣口痕迹和托弹痕迹射手将枪弹推入弹匣弹壳体部受力状态。N为弹簧的簧力,通过托弹板作用于弹壳体部与托弹板直接接触的部位。F为弹匣体扣弹齿棱边作用于弹壳体部的法向力。为射手压弹和枪机推弹时弹壳体部所受弹匣扣弹齿棱边的摩擦阻力。形成:射手将枪弹压入弹匣和推弹突笋将待进弹的枪弹从弹匣中推出时,弹壳体部将克服弹匣扣弹齿棱边的摩擦阻力时形成的。部位:它出现在弹壳的体部和棱边上。性质和特点:弹匣口痕迹是因为摩擦作用形成的线条状擦划痕迹。对双排弹匣为平行于弹壳轴线的一条摩擦线痕,对单排弹匣来说为平行于弹壳轴线的两条摩擦线痕。在弹匣口痕迹对面的弹壳体部将形成托弹痕迹和弹壳后擦痕。作用:弹匣口痕迹能够反映单排和双排弹匣;对单排弹匣能反映弹匣扣弹齿棱边的宽度,可作为枪种特征区分发射枪种。(二)枪机下表面痕迹弹匣内装有枪弹,无论枪支处于平时或待发状态,枪机下表面进入弹匣推弹缺口内并下压弹匣体内待进枪弹。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的枪弹,有作用于弹壳壳体上枪机下表面正压力F和托弹簧力N。为枪机后坐时弹体受枪机下表面的摩擦力。形成:弹匣内装有枪弹,枪支处于平时或待发状态。当枪机后座时与枪机下表面相接触的弹壳体部,克服枪机下表面的摩擦阻力时形成的。部位:它出现在弹壳的体部与棱边上,与两条平行的弹匣口痕迹的中间位置。性质和特点:枪机下表面痕迹是因摩擦作用而形成的,摩擦痕迹呈线条状或条带状。作用:枪机下表面痕迹反映了发射枪种枪机下表面的形状,作为枪种特征可区分发射枪种。(三)推弹突笋(推弹平面)痕迹形成:当枪机后座到位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向前复进的过程中,位于枪机弹底窝前方的推弹突笋(或推弹平面),首先撞击弹匣内待进弹枪弹弹壳底部并抵压壳底因撞击和印压作用形成推弹突笋(推弹平面)的痕迹。将枪弹从弹匣中推出后,经各个导弹斜面规正的过程中,弹壳的底部和推弹突笋的端面产生纵向位移,将形成推弹突笋的次生擦痕。对不同枪种,推弹突笋痕迹的形状、数量就不同;对同一枪种,不同枪支来讲,推弹突笋的位置、外形、局部特征的稳定性及出现率,也会产生差异。推弹突笋痕迹是属于反映枪种特征的痕迹,因此可区分发射枪种。其伴生的擦划痕迹的细微特征也可认定射击枪支。部位:出现在弹壳的底面标志面内。性质和特点:推弹突笋痕迹是因撞击作用形成的印压痕迹,通常伴有纵向的次生擦痕。作用:(四)、拉壳钩抓壳痕迹(拉壳钩前端痕迹)形成:枪弹进膛定位枪机跟进的过程中,拉壳钩钩齿斜面首先撞击弹壳的后边缘,钩齿端面在弹壳的棱边上滑动,钩齿进入底槽并施加抱壳力,形成拉壳钩抓壳抱壳时拉壳钩的前期痕迹。拉壳钩在抓壳、抱壳过程中与弹壳底部后边缘、棱边、前边缘、底槽等部位作用,相应地产生了拉壳钩的钩端痕迹。其性质和作用在退壳过程中介绍。(五)指示杆痕迹形成:对于具有弹膛指示器的枪支(如64式手枪)枪弹进膛定位枪机完成闭锁,枪机弹底窝平面抵压弹壳底面,指示杆尾部突出于枪机尾端面一段距离,指示杆前端面抵压弹壳底面并施加指示杆簧力因印压作用形成指示杆痕迹。部位:指示杆痕迹出现在弹壳的底面标志面内,并将其出现的位置人为的定位为12时位,作为其它弹壳痕迹的定位标准。性质和特点:指示杆痕迹是因抵压作用形成的印压痕迹,在装弹过程中因指示杆簧力形成的指示杆痕迹十分轻微难以观察。在发射过程中弹壳在膛内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冲击弹底窝并在高膛压下产生弹塑性变形,必将加深指示杆痕迹。作用:指示杆痕迹的有或无(如64、77式手枪)、指示杆痕迹的大小(如64、52公安枪)、形状如(64、52式和德国华尔特手枪)可作为枪种特征区分发射枪种。指示杆痕迹的痕底特征和边沿突凹特征,因枪支而议,可认定射击枪支。(六)弹膛后切口痕迹弹膛后切口,主要指枪管后端的截面切口。它包括整个弹膛尾端面的边缘、导弹斜面、拉壳钩的让位缺口等。形成:弹膛后切口痕迹是枪弹进膛过程中,与枪管尾端面内边缘、枪管导弹斜面边沿和拉壳钩让位缺口等以一定的速度碰撞、摩擦而形成的。部位和性质:弹壳的口部、斜肩和体部的上方,属于碰擦痕迹。作用:弹膛后切口痕迹出现随机性大,特征稳定性差,一般在枪弹痕迹检验中用处也不大。在装弹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痕迹成痕作用力小,痕迹轻微,反复的装弹和退弹会使痕迹互相覆盖和重复出现,干扰检验。二、发射过程中形成的痕迹一)、击针头痕迹形成:枪支在击发过程中,击针头部以一定的速度(或动能)撞击底火并抵压底火壳底,迫使其产生弯曲变形时形成了击针头痕迹。发射过程是指击针撞击底火开始至弹头飞离枪口,枪机开锁前瞬间为止。部位:对于中心发火时枪弹出现在弹壳的底部,底火的中心附近,对于边缘发火时枪弹出现在弹壳底面的后边缘。性质和特点:击针头痕迹是击针以冲量形式作用,作用于底火客体形成的撞击和印压痕迹,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深度,属于立体痕迹。作用:1、影响击发动作可靠性和击针头痕迹特征:(1)击发能量击针可靠打燃底火所必须的动能称为击发能量。击针式击发机构(2)击针头部的形状和尺寸对一定的枪种,根据所配用的枪弹底火及所需的击发能量,均有合理的击针结构、尺寸和形状,以保证底火被击发的可靠性.对于一些连发发射的枪支(如50、54、85冲锋枪等),没有专门的击针,而是依靠固定的枪机弹底窝中心表面呈针状突起的撞针,在复进簧簧力作用下,同枪机一起运动撞击底火,而形成撞针痕迹。也有一些枪支(如转轮枪、猎枪等),其击发机构中击锤和击针拼合一体称为击铁。在击发簧作用下,击铁头部撞击底火,而形成击铁痕迹。(3)击针突出量击针突出枪机弹底窝平面的长度称为击针突出量。在一般自动枪支中,当击针尾端面与击针孔后平面(枪机尾端面)平齐时,击针头部伸出枪机弹底窝平面的距离称为强制突出量,用B表示。当击发簧释放能量后击针向前运动,直到其惯性运动受到限制止,击针头在枪机弹底窝平面处的突出量叫做惯性突出量,用A表示。击针头痕迹的深度反映击针突出量。击针头痕迹的深度小于击针的强制突出量枪支有可能出现底火瞎火。击针头痕迹的深度大于击针的惯性突出量枪支有可能出现底火被击穿。有关枪支击发机构的具体型式,击针材料、尺寸、形状、重量.几种枪支击发机构有关数据枪种击发能源击发形式击针材料击针硬度HRC击针头形状直径(mm击针重量(D克)强制突出量(mm)惯性突出量(mm)54式手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25CrNIWA44~50球头R1φ2421~1.31.35~1.7759式手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25CrNIWA41~47球头R0.830°锥体2.71.1~1.351.35~1.977式手枪击针簧击针式30CrMnMnTiA46~52球头R0.7园锥体64式手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30CrMnW0TiA45~51球头R0.830°锥体2.631.12~1.351.35~1.950式冲锋枪复进簧固定击针式30CrNiA45~51球头R1击针体φ51.12~1.256式冲锋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25CrNiWA45~50平头边缘R0.5~0.7φ24.81.4~1.521.52~1.6679式冲锋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25CrNiWA44~49平头边缘R0.5φ21.1~1.41.59~1.7656式步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30CrMnM0TiA46~52平头边缘R0.525°锥体8.51.37~1.491.4~1.5254式冲锋枪进簧复固定击针式30CrNi340~57球头R1击针体φ51.02~1.263式步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30CrMnM0TiA44~51平头边缘R0.4~0.7φ21.37~1.521.52~1.6881式步枪击锤簧击锤回转式30CrMnM0TiA46~52平头边缘R0.4~0.7φ21.37~1.521.52~1.69(4当击针撞击底火时,击针撞击中心偏离底火中心的距离,称为击针偏火度。击针偏火度将影响底火发火的可靠性,偏火度过大易产生瞎火。击针撞击中心偏离底火中心的位置有助于分析发射枪种。2、击针头痕迹在验枪中的作用击针头痕迹的大小、形状、深度、位置、偏火度和痕底形状均反映击针头部的大小、形状、击针的突出量、位置和击针头端面形状可作为枪种特征区分发射枪种。击针头痕迹的周边特征和痕底的细节特征因枪支而异可认定射击枪支。二)、击针头痕迹上的次生舌痕形成:对于闭锁机构以为枪管摆动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的枪支,在枪机开锁瞬间,击针头部仍位于变形后的底火击针头痕迹中。枪管通过铰链绕枪管结合轴转动,位于弹膛中的射击弹壳也随枪管同时向下摆动,这时位于弹壳底火击针孔中的击针头与底火内击针头痕迹边沿产生了上下相对位移。在底火击针头痕迹的上方,因摩擦作用产生了击针头痕迹的次生擦痕,这就是舌痕。部位:舌痕出现在弹头底面底火击针头痕迹的上方,并将其出现的位置人为定义为12时位作为弹壳上其它弹壳痕迹的定位标准。性质和特点:击针头痕迹形似舌形,是因刮擦作用形成的纵向线条状痕迹。作用:舌痕的有或无、舌痕的大小和形态(如苏式TT手枪、我国51、54式手枪)可作为枪种特征区分发射枪种。舌痕的纵向线条状擦划痕迹反映枪支击针头顶部上方的微观特征。因枪而异,可认定射击枪支。三)、弹膛内壁痕迹和弹底窝痕迹1、发射过程中弹壳的弹塑性变形帕斯卡定律指出:“在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力沿各个方向传递,其大小相等”。如果在膛压增大的过程中,弹壳任一断面处的拉应力值使弹壳沿轴向拉长,若在某一断面处拉应力值超过弹壳材料的极限强度时,弹壳将产生横向断裂,这是不允许的。膛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于弹壳壁,将使弹壳壁产生切向变形,引起径向膨胀。若没有弹膛壁的保护,弹壳壁内的切向应力大于弹壳的强度极限时,则弹壳将产生纵向断裂,甚至炸裂,这也是不允许的为了防止在枪弹发射过程中,膛内火药燃烧的高压期内,弹壳不能破裂,必须采用闭锁机构,在此期间内枪机不能开锁。枪机弹底窝抵压弹壳底部,成为弹壳向后运动和轴向伸长的刚性支撑。对于大多数手枪弹,弹壳实际长度1小于界限长度lj。则轴向合力作为弹壳向后运动的动力,迫使弹壳后移。对于刚性闭锁的枪支,在火药燃烧的高膛压下不能开锁。即便枪机后座式武器,枪机后座速度很小,当弹壳后移消除了弹壳底面与枪机弹底窝之间的闭锁间隙,冲击弹底窝时,枪机弹底窝对弹壳后移提供了有效的刚性支撑,而紧压弹底窝。这时弹壳在断面拉力Qx作用下,将产生弹性和塑性的轴向拉伸变形。闭锁机构受压也会产生弹性变形,这样在最高膛压下,在膛内高温情况下,枪机弹底窝和弹壳底面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两种金属之间的紧压贴合。对于步机枪弹,弹壳的实际长度1大于界限长度lj,轴向合力Qx不能使弹壳向后运动,但是作用于界限长度以内的弹壳断面上的断面拉力Qx使弹壳在轴向产生拉伸变形。同理,在火药燃烧的高压期内,枪机不能开锁。当弹壳的轴向伸长量消除了弹壳底面与枪机弹底窝之间闭锁间隙时,枪机弹底窝对弹壳继续轴向伸长提供了有效的刚性支撑,而紧压枪机弹底窝。在断面拉力Qx的作用下,弹壳产生了弹性、塑性的轴向拉伸变形。在最高膛压下,在膛内高温情况下,枪机弹底窝与弹壳底面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两种金属之间的紧压贴合。同样也将弹底窝平面一切特征,印压在弹壳底面上,形成了射击弹壳上的弹底窝痕迹。2、弹膛内壁痕迹形成: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弹壳径向膨胀并产生切向变形。经过弹塑性变形,其径向膨胀变形量达到弹、壁间初始间隙,使弹壳外表面与弹膛内壁开始接触,随着火药气体压力的逐步增大,弹膛和弹壳将分别产生弹性和塑性变形,并在最高膛压下两者都达到了最大的变形量,从而实现了弹壳的外表面和弹膛内壁两种不同金属。金属和金属之间最大程度的紧压结合,致使弹膛内壁所有的形态特征都将印压在弹壳的外表面上,形成弹膛内壁的痕迹。部位:膛内壁痕迹主要出现在弹壳的体部(64、77式手枪的射击弹壳)也有的出现在弹壳的体部的上方、斜肩和口部上(如80式手枪的射击弹壳)。1、右旋螺旋槽痕,如我国642、环形槽痕,如我国77式手枪3、轴向条痕,如我国80式自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