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考辅导政治考试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时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辩证唯物主义四、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哲学•一、定义•1.本质: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2.功能:哲学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二、基本问题•1.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内容: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论据:不能回避\前提基础\斗争焦点\实践问题•四条论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丰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三、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基本派别)•⑴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唯一的科学的标准。•依据哲学家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⑵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归结起来不外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⑶根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与此相交织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来说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指社会实践的性质和发展状况,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存在着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厚根源。•②认识根源: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事物和歪曲认识事物两种可能性,即唯物正确观点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③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分不开的。•2.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从根本上讲,也是唯心主义)•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为,属于不可知论。•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哲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上半期社会历史的发展提示了社会历史唯物辩证的性质(涉及: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运动发展)•①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②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③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提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涉及: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3.思想理论来源:19世纪上半期哲学理论的发展使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涉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与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广义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狭义地说,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三、特征与定义•1.对象: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涉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对应: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对立)又有联系(统一)。•二者的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二者的联系:每一时代的哲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2.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应:哲学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的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而且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3.使命: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涉及:哲学的阶级性对应: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一、物质•(一)唯一特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二)根本属性——运动。(一)唯一特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精神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原和基础。•⑴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自我意识的产物。•⑵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离天人脑的某种所谓精神的产物。•2、旧唯物主义的观点•⑴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中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的特性说成是一切物质的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客观存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信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唯物论:本原•①唯物论与唯心论•②一元论与二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的根本立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认识论:可知•①反映论与先验论•②可知性与不可知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辩证法:哲学•①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阐明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二)根本属性——运动。•1、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2、运动与静止(绝对相对,相互渗透)•①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二是事物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其二,运动静止相互信赖,相互渗透。•③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反对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又要反对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语言和诡辩论。•3、存在形式——时空•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不可塑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②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2、辩证性(绝对相对)•⑴无限与有限•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所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征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但我们也得承认,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是有限的。•⑵不变与可变二、意识•(一)起源(时间上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个来源)•来源: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来源: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本质(空间上是第二性的):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基础: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基础•内容: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来源•(三)作用(反作用上是第二性的):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认识世界)•(2)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改造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③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