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中贫富差距问题研究一、选题来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人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取得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很多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集中表现为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总需求不足、城乡差距凸显,这些重大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它已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它也已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客观、理性地分析转型时期我国贫富差距的状况、影响及解决对策,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的需要,也是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和收入分配管理的需要。另外,我个人一直对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比较关注,并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在导师的指导下,坚定了我做这篇论文的决心。二、研究目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无容质疑的。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2005年,文章名为《中国贫富悬殊达警戒线》)刊载的文章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003年以来急剧加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5(2007年为0.468,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在0.4~0.5之间是收入差距较大。)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9%,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却高达50%。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抑或是两极分化的现象,它已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中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如果任由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并由此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累积循环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甚至累及改革全局。因此,本课题探讨当下贫富分化的原因及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解决贫富差距的途径,以求为施政者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提供一些意见参考,从而实实在在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构建和谐社会。三、研究意义: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贫富差距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及贫富差距问题的全面认识,进而切实关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并进而寻找到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根源和防治措施,为施政者公平公正分配社会财富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工具。从实践上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贫富差距,将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以至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四、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2、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国外解决贫富差距的经验。3、综合研究法,运用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财政学等多学科知识并结合我国现实指出成功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将极大地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和和谐社会的建设。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业已存在的贫富悬殊。2五、课题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国内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前,在个人消费资料分配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基本上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个人收入差距太小,平均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邓小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政策的实行及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的调整,我国单一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贫富差距逐渐凸显。从邓小平强调“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到江泽民阐述“贫富差距扩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乃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以社会公正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为中心的和谐发展观”的提出,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日渐显现,而且已引起高层的重视。我国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贫富差距问题的热潮。从1996年到2009年都有不同学者对当下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在不同类型的刊物上。现总结如下:1、对于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如何看待和评价,社会各界各持已见争论激烈。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未出现两极分化论和两极分化论。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近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术界的主要理论与观点如(1)二元结构论宾建成等从多重二元结构角度研究后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体制二元结构和经济二元结构。(2)机会不均等论吴敬链认为,中国改革以来形成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竞争机会不均等。(3)收入来源论王玉梅认为居民收入来源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由居民劳动能力、居民劳动偏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造成,而非劳动收入差距则由居民拥有资产数量和种类的差异、居民单位收入和福利等形成。(4)非法收入论曾国安认为非法收入渠道的存在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5)改革目的论王学力认为,80年代以前以平均主义为主,80年代后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形成收入多元化,收入差距必将逐步拉开。(6)三元缺陷论王福重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由市场机制、所有制和管理的缺陷所造成的。(7)制度论贺卫、王浣尘认为,转型期制度原因造成了大市场和政府职能的紊乱与寻租活动的产生。(8)“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别的倒U曲线”与“阶梯形变异论”陈宗胜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部门差别增大,人口转移加快,劳动差别扩大,收入差别相应增加,这就是公有制经济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理论对收入差别扩大的解释。以后,陈宗胜又提出了“阶梯形倒U曲线变异”论,补充指出体制使收入差3距进一步扩大。(9)财税政策论陶学荣认为,我国现行财税政策不完善,使得收入差距严重恶化。(10)改革政策论宋冬林认为,改革中的政策调整提供了收入差距出现的可能性。(11)分配秩序论江秀平认为,我国现阶段缺乏公平、合理、公正的分配规则与秩序造成形成了贫富差距。(12)经济体制论陈立军认为,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3、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建议对于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学者们说法众多。(1)打破垄断谢适汀等认为,国家应制定《反垄断法》来有效制约垄断经营行为。(2)建立劳动力市场李实、赵人伟等认为,必须消除城乡间的就业壁垒,形成统一、开放、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从而来平抑区域部门之间的工资率及相应的收入差距。(3)完善税收制度钟碧菲认为,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体系,有效调节收入分配。(4)重建工资制度曾国安等认为,应从工资和薪金方式调节收入分配。(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邓洪等人认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可解决失业、年老、疾病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差别,也可以消除居民在社会转型期的不安全感。(6)深化教育改革徐文涛等认为,知识经济的结果使企业收入和从事知识创新者的收入激增。因此,必须提供教育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7)城乡平衡发展邓洪等认为,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实施城乡平衡发展。(8)收入再分配杨宜勇、张维达认为,市场化进程推进中,政府必须进行收入再分配。(9)治理非法收入李如鹏认为,必须从防止非法收入入手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10)关注弱势群体李强等认为,解决收入差距的关键是要把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因此必须关注贫困阶层。总之,我国学术界对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丰富了我们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理论认识。但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概括起来大致都有相似的结构:贫富差距的表现;贫富差距存在的原因;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二)从内容上来看,往往流于片面。(三)从研究视角上,缺乏独到之处。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研4究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的,至今却不多见。国外研究综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一直是西方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基础理论的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M.Okun,1928—1980)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指出:从既要解决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又要发挥市场机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的目的出发,他提出了“在平等中注入某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某些人性”的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两全之策”。另一位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自由主义最著名的哲学家罗尔斯(1921-2002),在他的《正义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主要指人们应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第二个原则主要指当社会和经济利益不能平等分配的情况下,国家应兼顾那些在才能、天赋、社会地位、家庭、环境、运气等方面不济的人的利益——保证所有人机会平等。他指出,为了防止产业和财富的过度积聚,保证所有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罗尔斯还指出,为了确保公平,政府应当通过实行家庭津贴、收入分配等补贴以及对生病和失业者的特别补助,来确保“社会最低受惠值”——即差别原则。罗尔斯自我概括其正义理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他说,这一构想既适应于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也与社会主义相容。具体举措上,澳大利亚的做法是“鼓励穷人自力更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起来,澳大利亚的总体生活水平是相当高的,贫富差距也不大。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政府一直鼓励穷人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依赖政府的补助度日。澳大利亚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都是相对比较完善的。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就实施了全民医保计划,每一位澳大利亚公民以及永久居民,特别是那些经济有困难的人都获益匪浅。在社会福利方面,对那些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国家有专门的补助,以保证他们一定的生活水准。北欧国家通过累进税率来“控富济贫”以瑞典为例,对于社会上所有的弱势群体,如失业者和病人都有全面的照顾政策。雇员若生病超过一个月,雇主给85%的工资,超过一年由国家负担75%的工资即失业者领上年平均工资的75%,一年后领失业救济金,与中等收入的职员收入差不多,因此因病致贫、失业致贫等现象并不多。实行高福利政策的财源,其实都来自北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只是通过累进税制由国家实行均衡分配。许多北欧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率一般都达到30%—50%,高收入者的税率甚至达到了70%—80%。此外,瑞典的遗产税高得惊人,最高达98%。这一高税收政策,为低收入者保证了享受福利的基础,也遏制了出现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社会恶性循环。在毗邻瑞典的芬兰,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所得税税率差别很大。在20世纪90年代,高收入者的最高税率曾达到65%,目前最高税率仍高达56.1%。也就是说,高收入者真正拿到手的收入不到44%。芬兰实行的高收入者高税收政策,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均衡。在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下,芬兰形成了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5财富趋向于均衡化。目前,中等收入者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中间大,两头小,富人和穷人的比例都很小。巴西推出了“低快高慢”的工资增长模式控制贫富差距2003年左翼劳工党领导人卢拉上台执政后,把消灭饥饿和贫困作为优先目标,就职当天就宣布了“零饥饿”计划,成立了社会发展和反饥饿部,承诺要让所有巴西人都能吃上一日三餐。“零饥饿”计划不仅限于向贫困家庭发放基本食品,而且还鼓励发展家庭农业,为贫困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饮水和卫生条件,目的是使贫困家庭通过政府的救助提高自身脱贫能力,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当年10月,巴西政府将过去由多个部门发放的助学金、基本食品、燃气补贴、最低保障金等整合为“家庭救助金计划”,以便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在当今的巴西,享受“家庭救助金计划”的家庭必须持身份和收入证明在当地政府登记,而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政府发给符合条件的家庭一张银行卡,每月定期打入救助金。持卡人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可以到任何超市和商店购物。这种方式是把社会救助金直接发到救助对象手中,以避免被地方官员贪污挪用。普及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基础。尽管巴西实行免费教育,但是仍有不少家庭因贫困让孩子去当童工。因此,巴西政府把领取救助金与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