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创新的措施枣庄市第三十六中学学校的管理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而学校管理创新的观念、制度和措施也将随着发展而不断充实,进一步推动深化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的具体措施:1.准确定位学校要研究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要通过调查研究在细分教育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创造性地采取一些产业性办学操作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不同受教育者的教育。2提高素质学校管理创新是高水平的管理实践,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除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较好的作风外,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管理思想。3.跳出“圈子”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管理者必须跳出“圈子”来进行学校管理改革,努力克服学校管理中习惯性思维定势。4人本管理我们知道,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学校教育管理者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学校管理的常规性,必将使学校教育失去生机和活力,使学校的育人成果大打折扣。因此,学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5学术管理调查表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事务型校长和“约定俗成,平稳常规”的经验型校长,占大中小学校长群体中的大多数。我们应在现代学校,中完全摒弃“事务型”和“经验型”校长,而大力推崇“学术型”校长,推行学术型管理。因为学术型管理所倚重的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力量,恰是开展学校创新管理所追求的。6组织学习学校领导者管理创新的意图目标、策划设计,无疑是十分关键的,但是,只有把这些转化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才能使创新活动具有坚实的基础。7科学实验实践证明,开展学校管理创新的科学实验,是提升创新活动品质,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创新化的必由之路。8开发资源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学校对隐性资源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地挖掘校外实体的资源,并加以整合,使之更好地为创新管理服务。实现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新领域,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平台。学校教育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园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学校教育扮演着越重要的角色,我校坚守学校教育这块主阵地,围绕新时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途径的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会学习、能工作、知美丑、爱生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是品行养成的首要阵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最具情感的教育,又是最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终身教育。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热情,和学生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他们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其自身经历以及社会关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家长的沟通与教育。社会教育是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教育是主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是人的社会化的扩大。社会教育对促进和沟通地区的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德育的格局与网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教育是学生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成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家委会主任、社会支书任副组长,德育处主任、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家委会代表组成小组成员。成立“家长学校”,实行家校联合管理。聘请闫吉芳同志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家长学校对学校各项工作实施监督,代表学生家长和学校进行沟通,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外情况,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监督,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聘请家教专家对监护人进行家教讨论,帮助他们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搭建共建平台。学校与镇卫生执法大队、镇派出所、镇关工委等形成助力,搭建教育共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环境,挖掘育人潜力。引进校外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和力量。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有利于教育互补。学校校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落实工作,学校分管领导重点对学校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管理;家委会主任重点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社会支书重点对校外阵地建设和家庭和睦方面进行督导。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教育才能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二、在过程中经历丰富通过德育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教育渠道,学校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出发,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一)发挥学校主体教育,加强学生品行培养1、利用传统节日活动教会学生知感恩利用向雷锋同志学习、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开展各项针对性活动。精心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与社会紧密联系,建立社会中队,开拓校外阵地,并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服务社会。2、利用节假日活动教会学生懂感恩利用双休日、五一、国庆等长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规定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要求,如:国庆长假中组织学生在国庆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身边人的变化、围绕中国了不起、了不起的中国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艾滋病防治内容。相关征文和办一期手抄报(国庆收假进行检查评比),收假后利用班队会进行交流。放寒暑假时,对学生假期在家表现,学校建立信息反馈卡,有学生自评、家长评、社会评,开学交回学校。由此指导家长引导学生安排社会活动,做小小好公民。3、结合时事开展活动会感恩结合时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当前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唱红歌献礼活动、喜庆十八大活动、献爱心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开展了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学到知识,了解形式,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4、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活动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机遇,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二)借助家庭辅助教育,形成家校育人合力1、落实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工作中,我们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制度》、《学校与社会民警联系制度》、《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等各项制度,学校定期与社会取得联系,掌握学生在社会的情况;随时与社会民警取得联系,聘请专人到学校或家长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教师定期家访或与家长联系,填写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每月对教师的家校联系卡进行检查落实,使家校联系工作落在实处。2、精心组织召开家长培训活动,各年级、各班级针对本班情况制定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计划,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也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这样使每一个教师和家长明白,老师不是家长的家长,家长不是老师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有着共同的培育目标。3、学校还要特别注重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针对留守学生的现状,真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并有对留守学生家长、农民工子女家长,开展如何管理学生生活、安排学习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三)依靠社会各界齐努力,拓展校外教育途径1、学校经常邀请公安、司法、交警等政法部门和武装部门来校为学生作法制教育报告,并与当地派出所建起了警民共建“安全文明学校”的联谊关系,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交通安全征文和法制教育宣传等,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遵规守法、安全防范的自律意识,通过武装部门的国防教育宣传,增强了学生保家卫国,爱我军队、爱我中华的自强信念。2、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到社会进行环境卫生宣传和打扫偏街小巷卫生;到街头进行法制宣传,分发传单;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到机关单位走访调研,了解各行各业,亲身体验各种角色,丰富人生经历,从而了解自身的学习任务、了解家长的苦心、了解社会现状,让学生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勤劳美德的熏陶,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三、在探索中思考升华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课题《贫困山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中,对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家教课方面。还要形成制度,定期请学校领导、派出所、关工委领导到校做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或报告;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聘请老干部和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孩子的父母学会做家长;在与家长联系方面。还要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等,要有针对性的内容,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讲解“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经常联系,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为学校提供好的育人经验。在加强网络管理和方面。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家校联系方式,构建家校网络对话交流平台,以更便捷及时的交流方式服务与于家长和我们的孩子。把学校教师的QQ号(班级家长QQ群)、电子信箱告诉家长,把学校的课程改革趋势、动态、通知,孩子在校各种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等,可以在互动平台中和家长及时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的困惑、建议等也可及时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双方互相交流,及时改进、调整教育行为和调整教学方法。使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效益化。探索家长开放周工作方面。学校举办“家长开放周”教学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让家长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习在家辅导孩子学习的科学方法,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德育主题活动方面。社会文明需要大家参与,文明氛围要靠大家共同营造。通过“小手拉大手”,受教一个个家庭,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宁有序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四、存在问题与困惑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还得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学生的教育,树立紧迫意识。2、家庭结构中有不少单亲、留守型家庭,家庭结构不完善,给青少年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3、校园安全、学生安全的警钟应长鸣,但学生参与校外、社会活动也不能少。要注意安全,又要开展校外教育,学生的安全难以保障。安全责任如何认定?4、我校家长农村家庭、外来务工家庭较多、因而文化较低、家庭教育素质较低,家校配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总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是一种多元互动的关系。三者既要各司其职,独立作战,又要重视联系和结合,联合作战,形成教育合力,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都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