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第1页共22页1引言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必要途径之一。企业成本管理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估,确定控制的标准,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结果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也是优势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总企业数的99%,占总产值的67%,就业比重为76%,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安排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的经贸发展,需要更多中小型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表1-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年份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数(个)比重(%)企业数(个)比重(%)企业数(个)比重(%)200932540.75%380368.76%39307490.49%201037420.83%429069.47%40622489.70%表1-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年份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200917581232.06%15937429.07%21312538.87%201022994732.92%20392529.19%26471937.89%表1-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平均数年份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20092043.623.14%2787.731.57%3999.945.29%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第2页共22页20102307.824.18%3082.432.29%4154.443.53%注:规模以上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成本制度极不健全,成本管理水平低,耗费高。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存在着观念和治理方法落后、信息严重失真、管理主体的确立不合理等严重问题。从管理领域来看,这些企业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成本进行反映和核算,对产品设计成本、质量成本、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没有进行管理,造成了技术与经济脱节、生产与消费脱节。从成本管理体系来看,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先的预测与决策,不能充分发挥目标成本管理的预防作用。从成本责任来看,存在着“大锅饭”,现象,没有形成一套责任体系,没有与厂内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财务部门往往只是停留在时候几家算账的“反应”水平上,没有发挥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变得尤为迫切和突出[1]。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成本管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适应特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并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而发展,成本管理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以工程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成本管理初级阶段。这期间成本管理关注的问题是成本的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以工程驱动的标准成本,为了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应该找到一个最适合某项工作的有效方法,按这种方法写出标准操作方法,在根据标准操作方法确定标准成本,是过去的事后计算和使用变为事前计算、事中控制。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以成本性态分析为标志,以预测决策为特征的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阶段。这期间提出了成本性态的概念,将产品成本计算法和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方法,进而形成了以预测、决策、计算、控制、考核和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基本体系。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成本动因分析为标志,以作业成本管理为特征的现代成本管理阶段。198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改进了单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而且还极大地改进了销售和产品结构决策。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第3页共22页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市场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特征的战略成本管理发展新阶段[2]。成本管理引入了战略管理思想,形成了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企业价值链为核心,并有作业成本管理、企业综合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报酬制度构成的基本框架,成本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作用进一步提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成本管理的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不长,在生产实践中,直到目前中小企业的成本会计大多也只是注重于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为企业对外会计报表提供成本数据,根本谈不上能够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分析成本形成的动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径,这样就无从对管理者提出有意义的建议,从而束缚了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管理创新,阻碍了更加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成本管理根本不具备价值创造能力。学术研究方面,我们现在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局限于规范性很强的理论分析,研究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的成本观念、文化、绩效评价等问题,以及战略成本、生产成本、全面成本、物流成本的管理等。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规范的实证研究和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不多,更多的局限于理论层面的分析。由于国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国内成本管理的实践,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也造成现有的传统成本管理信息体统无法对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提供信息保障。所以,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2.1重视生产性费用节约,忽视流通性费用节约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只是重视生产性节约,力求在生产过程中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忽视了材料供应、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发生的流通性费用节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成本结构中生产性费用的比重将越来越小,流通性费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这种重视生产性费用节约,忽视流通性费用节约的成本管理方法将无法有效地控制成本。若是企业只控制成本费用的报账数,而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够重视,甚至不入账,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那么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4]。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第4页共22页2.2重视人工成本的节约,忽视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一方面把员工定义为“工具”,想方设法利用其创造利润,另一方面,又把员工视为“成本”,千万百计通过节约人工成本来降低成本,极力压低员工工资,劳动安全保障投入非常少,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大多敷衍了事。中小企业劳动力资源多,但整体素质却不高,再加上企业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因此很难留住人才,从长远来看,这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5]。2.3重视产品的有形损失,忽视产品的无形损失产品的有形损失是指可以定量计算或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损失,产品的无形损失是指由于产品过时、过季以及供过于求等原因造成的产品贬值。我国中小企业对产品的有形损失严格把关,而对产品的无形损失缺少评估标准。由此,往往造成产业生产重复、产品档次不高、产大于销、产品待售时间长,甚至大量滞销积压,只能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销售的状况,造成的严重的无形损失却没有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2.4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忽视成本的战略管理成本的战术管理是指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而成本的战略管理是指战略思想在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也就是说不仅要降低成本,更要注重成本管理与本企业的竞争战略相配合,以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只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而忽视了成本的战略管理。3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3.1拓宽成本管理范围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成本全程管理的范围不但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包括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售后维修成本等。现在,非物质商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应当包括非物质产品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只有对成本全程管理包括的全部成本都加以严格的控制,以细致、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6]。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第5页共22页3.2加大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我国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应当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从短期看,技术改造需要投入创新成本,新产品开发也需要投入创新成本,但是,从长期看,技术创新不仅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而且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动,确立竞争优势。新产品可以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费降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且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其产品售价。显然,中小企业为获得未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而投入技术创新成本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中小企业应当做好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在市场竞争中,开发新产品不仅要考虑其市场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还要注视其经济可行性[7]。3.3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中小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将员工定义为全员的资源。这种观念的转变将有利于企业重视知识和人才,关注人的工作。中小企业应该支付给员工合理的薪酬,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加大劳动安全保障投入、增加必要的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最终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3.4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措施的有效及成本管理的良性有序发展,中小企业应当完善成本的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各种程序和规范,包括业务处理、业绩评价、奖惩措施以及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按照更有利于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的关键。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奖优惩劣、公平回报。这样才能在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充分调动起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做好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4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研究4.1基于价值链价值流的成本控制方法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第6页共22页基于价值链价值流活动的成本控制方法的首先是描述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分析,找出各价值活动所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以及创造利润的新增长点,同时确定各价值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寻找降低价值活动成本的信息、机会和方法。通过对价值链中物流的管理、采购质量的控制、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对节约成本和保证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再以每一个价值活动为中心,描绘其具体的价值流程,在价值活动内部建立以价值流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反馈。这种基于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析是控制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能为改善成本提供信息[8]。4.2作业成本管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业成本管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它是通过对作业进行动态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核算对象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的一种方法[8]。作业成本管理多采用适时生产系统,要求原料供应、产品生产、成品销售等环节紧密衔接,努力实现库存为零的目标,同时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力保产品在各环节不会出现缺陷,实现生产的瞬时自动控制[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只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计算而提出来的作业成本管理,被赋予更加广阔的用途,例如,通过对产品和服务成本信息的利用进行产出决策、商品定价和存货估价,或者通过对作业和作业成本信息的利用进行生产计量考核、制定企业预算、对市场销售能力分析和预测等[10]。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完善企业绩效计量考核系统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