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时:54学分:3面向专业:本科各专业学生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逄锦聚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版。(全国统编教材)2.逄锦聚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版。3.顾海良、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版。平时成绩:30%,由考勤、作业、回答问题、讲课、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等成绩组成。卷面成绩:70%。考试方式:笔试(闭卷),全校统一考试。或考查,任课教师单独组织。基本题型:共五种题型单选题(20分);多选题(10分);辨析题或判断题(2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30分)。考核基本知识占70%左右,考核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分值占30%左右。考试基本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基本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基本要求:识记: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理解:不同角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应用: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5-10%。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基本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意识、运动、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联系、发展、新生事物、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质、量、度、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两点论”、“重点论”、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主要特点;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及实现条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应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我们的根本要求及重要意义;普遍联系观点的实际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辩证的否定观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15-20%。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主体、客体、先验论、反映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经验论、唯理论、真理、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价值评价、价值观。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关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过程);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价值的主要特性;党的思想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统一的。应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的实际意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原理的现实意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规律)原理的重要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从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角度,说明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中国的实际,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15-20%。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阶级、国家、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力的基本(实体)要素;生产关系的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应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现实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重要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重要意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15-20%。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基本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资本原始积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所有制、所有权、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利润、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一般规律和必然结果;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及资本的不同职能;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的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及在当代的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认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的实证分析。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10-15%。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基本内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生产集中、垄断、垄断组织、金融资本、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法人资本所有制。理解: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特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应用:具体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从实例剖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10-15%。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基本内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政党。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基本形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无产阶级政党是新型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应用:具体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社会主义早产论”分析;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对当代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评价;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10-15%。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共产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含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实行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应用:分析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实现的可能性;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与主观追求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