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1日期形式内容备考3月31日(周一)讲义4月3号(周四)讨论课从“职业性别隔离”看“男女平等”4月10号(周四)讲义4月14号(周一)讲义4月17号(周四)讨论课人口是多好?还是少好?4月21号(周一)讲义4月24号(周四)讨论课第一章前景4月28号(周一)讲义5月5号(周一)讲义5月8号(周四)讨论课第二章宏大理论5月12号(周一)讲义5月15号(周四)讨论课第三章抽象经验主义5月19号(周一)讲义5月22号(周四)讨论课第四章形形色色的实用性5月26号(周一)讲义5月29号(周四)讨论课第五章科层制气质6月5号(周四)讨论课第六章科学哲学6月9号(周一)讲义6月12号(周四)讨论课第七章人类的多样性6月16号(周一)讲义6月19号(周四)讨论课第八章对历史的运用6月23号(周一)讲义6月26号(周四)讨论课第九章论理性和自由6月30号(周一)讲义7月3号(周四)讨论课第十章论政治2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的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二)社会学的想象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何谓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一)人口社会学的跨学科性(二)人口社会学需要实践出真知(1)何谓人口?(2)人口社会属性表现为哪三个方面?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政治制度34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人口社会学研究方法介绍(一)人口统计方法(二)人口比较研究方法(三)人口的历史分析方法(四)人口的民族志方法二、研究方法的挑战和反思(一)后现代理论和技术发展(二)解构主义和后现代意识(三)实践的逻辑(1)何谓职业的性别隔离?(2)何谓自变量,因变量?5课后阅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讨论题目4月3日(星期四)7-8节运用就业率,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以及“职业性别隔离”看我国是否已经实现“男女平等”?6第二章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思想史一、早期国外人口思想史(一)古希腊的人口思想史柏拉图:“小国寡民”的城邦政策,适度人口;亚里士多德:控制人口数量,土地和财富人口增长(二)宗教人口思想史禁止避孕,任意地中止妊娠或离婚阿奎那;马丁/路德的人口思想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史(一)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三)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思想亚当/斯密的人口思想:(1)人口与劳动分工(2)乐观的人口思想(3)发展并非无止境具有经济决定论的色彩7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两个前提(两条原理):①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两个级数:①人口是呈几何比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②食物供应呈算术比率(即:1,2,3,4,5,6,7等)增长两个“抑制”:“积极的抑制”“预防的抑制”三个命题:①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②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会坚定不移地增长③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基本观点: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1)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产生相对人口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3)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影响。(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毫无困难地对人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视人口为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社会体,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为阶级属性。9(二)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戴维斯:当代人口社会学的先驱摩尔:生育行为处于社会制度的控制之中;人类生育行为绝不是简单的生物性生殖结构主义理论对人口社会学的深刻影响(1)人口依其资源状况进行交往活动(2)人口的行动受到结构限制二战后各种人口专题研究得到发展例如:索维的《人口通论》后现代理论对人口社会学的影响11第二节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一、中国传统人口思想(一)增值人口观:孔子和墨子(二)适度人口思想:商鞅和韩非子(三)限制人口思想:洪亮吉二、近代人口思想梁启超和严复的人口思想三、现代人口思想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四、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1)掌握人口数据是关键(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晚婚晚育,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增税,四个孩子增重税。12第三章生育制度第一节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一、生育概念与测量(一)生育力和生育率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二)生育测量粗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二、生育模式(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从自然型走向了人为的控制型(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和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13三、生育制度分析何谓生育制度;生育观念;生育规范;生育的物质设备(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的分析:戴维斯和布莱克《分析框架:社会结构和生育率》;邦加兹模型(二)生育规范:生育的合法性问题(三)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避孕工具的普及和避孕知识的增长(四)生育意愿研究: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不同(五)影响生育的经济研究:经济学家贝克尔和社会学家依斯特林(六)影响生育率的政治力量:资源和社会平等;政府作用;意识形态14第二节中国生育模式研究一、中国生育模式的历史演变二、中国生育模式及其转变的动力机制(一)传统高水平生育模式的动力机制(二)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点(三)中国低生育率产生和变化的动力机制15第一节死亡模式与死亡率一、死亡模式与死亡率分析(一)死亡统计1.死亡人数统计:属地原则;属人(属籍)原则2.粗死亡率:反映实际人口死亡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在6‰—35‰3.死因死亡率: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以十万分表示。4.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人口社会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5.标准化死亡率:消除因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死亡差异6.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可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第四章死亡制度16(二)死亡界定及分析框架1.死亡: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表现为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及脑电波消失。2.两个与死亡相关的生物概念:(1)极限寿命(2)寿命平均预期寿命---人口统计上的概念如何解释极限寿命和寿命之间的差距?(1)生物角度(2)社会角度17二、死亡模式何谓死亡模式?人类死亡模式的变迁特征(一)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表现: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预期寿命极低;(二)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表现: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高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19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19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18三、死亡率分析(一)死亡率的年龄格局(1)死亡率的年龄格局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2)年龄格局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0-10岁的婴幼儿死亡率由高向低迅速下降第二阶段:大约10-35岁死亡率处于低水平或缓慢增加第三阶段:大约35-90岁死亡率加速提高第四阶段:大约9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增加(3)何谓U型模式;J型当社会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与其生物学格局出现差异时,将如何寻找原因?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的差异反映的死亡率阶层差异存在着哪些特征?19(二)死亡率的性别格局:女性具有存活优势(三)死亡率的阶层分层: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死亡率;社会地位越高的人的寿命可能越长(四)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比发展中地区和农村人口更愿意,也更有条件使用医疗服务(五)对死亡差异的解释和社会政策取向:(1)物质论或剥夺论(2)文化论或行为论(3)多元论20四、死因分析(一)死因分类:医学意义和社会角度的分类(二)死因分布:不同历史时期的死因分析;不同发展类型国家之间的死因分布状况(三)实际死因“实际死因”与行为选择(四)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风险参量是指威胁生命的各种危险(五)新的挑战社会角度的五大类死因: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外源性死因);退行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内源性死因);妇婴疾病引发的死亡;外因死亡(非正常死亡);其他(如地震引发的死亡)现代社会的风险:现代生活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战争;社会治安;艾滋病;剧烈的社会变迁21第二节中国死亡模式分析一、中国死亡模式演变的历史(1)中国是个高死亡率的国家;(2)人口预期寿命低;(3)死亡率的高低直接与社会政治动荡高度相关二、对中国死亡模式的研究(一)中国人的死亡率差异从年龄上;从性别角度;从职业;从文化水平,从收入(二)死因分析(1)内源性死因占多数;(2)外援性死因存在差别;(3)社会性或外因性死因值得关注。22第五章人口迁移第一节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1.何谓人口迁移?2.世界通行的三种统计方法:3.人口迁移数据的来源:人口普查,人口调查,人口登记4.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迁移的数量,方向,距离三个层次。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5.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23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一)迁移者研究1.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人口迁移的微观理论)对于迁入者的选择性的3种解释:参见105页2.迁移者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移民的乘数效应3.迁移者整合理论两个基本理论假设(二)移民文化研究1.移民的文化冲突理论:源于资源的有限性2.移民的文化适应理论:(1)改变自我;(2)重建生活环境和文化3.移民的身份认同理论:决定族群成员身份的关键:归属与认同24(三)迁移规律研究1.推拉理论两种动因:居住地有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有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有:生存因素和人为因素“中间障碍”包括了三方面因素:目的地,原居住地和两者之间一系列的中间障碍2.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四)国际人口迁移研究1.国际人口迁移类型理论(两种类型)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①具有地区性结构特征;②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结构特征③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④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⑤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⑥高素质移民在增加这些中间障碍又可以归纳为四类因素:与迁移者原居住地有关的因素;与目的地有关的因素;介于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障碍因素;迁移者个人因素;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五大迁移流组成25生存型人口迁移26发展型人口迁移273.人口迁移的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世界经济是如何用结构性链条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结起来。4.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理论;28三、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全球化时代人口迁移的特点:1.加速化;2.多样化;3.全球化;4.女性化何谓全球流散全球流散的5种类型:(1)受害者类型;(2)因殖民的流散;(3)跨越时空而维持的强烈的族群认同;(4)与生活在流散地区的同一族群成员之间具有团结感;(5)与寄居社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6)对多元化寄居社会有潜力做出有价值的和创造性的贡献。29第二节中国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一、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中国人口迁移按历史时间顺序简单分为六个时期二、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存(二)人口迁移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凝固性未根本改变(三)以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四)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30313233第六章人口转变第一节人口转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转变(一)人口再生产人口学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二)人口再生产模式:(1)原始传统人口再生产;(2)过渡型人口再生产;(3)现代性人口再生产;人类历史上四次人口增长浪潮(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