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战役博物馆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渡江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滨湖新区核心区城市中轴线的最南端,南接巢湖,北枕塘西河生态绿廊,整个纪念馆采用叙事的方式,以领导人群雕为起点,胜利之师雕塑、解放广场、铁石铺成的金沙滩、胜利广场、90米高的五角星胜利塔依次展开。纪念馆主体结构造型独特,犹如一艘劈波斩浪的战舰,船头直指南方,显示出当年百万雄师万舰齐发突破长江的豪迈气概。建筑规模:占地22万平方米,纪念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展示对象:国内群众展示主题:渡江战役胜利纪念广场纪念馆巢湖综合配套纪念馆的展览的面积为3千平方多米,展馆的内容分为“风雨苍黄”、“天翻地覆”、“人间正道”、“胜利之城”四部分组成,外面做成木船形状,寓意“驶向胜利之船,胜利纪念广场约1万平方米,中间屹立着6组49根红色五角星钢柱组成的“风帆”群雕,寓意“千帆竞波过长江”的壮观,其中最高的“风帆”高达49.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纪念馆平面设计纪念馆剖面设计在两块巨大三角实体中间空留出一条6米宽的“时空”隧道,将当今与历史贯通于一起,人们通过“渡”与“登”的行为动作体验与感受战争、胜利的隐喻。沿着展陈流线越过历史的节点与细节,人们会步入水下纪念厅,仰首望去通过水面将室内室外融为一体,创造出特殊的空间交叠与层感。最后人们进入军功厅,巨型渡江壁画与满布水下无名碑,再次将人们的情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后经过军功章环廊步出纪念馆。纪念馆室内空间注重序列性与仪式感,近50米的半圆雕塑巨墙为陈列展示之高潮。景观设计水西门大街茶亭东街外墙立面斜面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建筑规模:占地12000平方米展示对象:全世界群众展示主题:南京大屠杀31247689121011513和平部分战争部分杀戮部分3.展馆为不可逆的游览空间1.十字架2.和平大钟3.史料成列馆4.古城的灾难5.历史的证人6.遗址广场7.万人坑遗址8.冥思厅9.雕塑墙10.和平公园11.和平水池12.和平女神13.和平鸽广场展示方式凹凸不平1“浩劫”深陷,强调灾难;整块面墙上字体多为凸起,只有”浩劫”凹陷,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可怕灾难。2利用光照,加强对比。凹凸不平的墙面在灯光下会有鲜明的变化,凸起的字体显得明亮,凹陷则显得沉重,通过对比震撼视觉感官。“人类的浩劫”“12秒”处设置线性皮条灯1暗示水滴高处落下;配合射于池中的筒灯暗示水滴从高处落下。2模拟自然夹角光线;宛若一道光从建筑夹角的缝隙中照射进来。3使人产生深远错觉。位于两面高耸墙体之间,垂直光更显深远。两面墙体之间仿水滴下落展示方式凹凸不平方向相反“历史的证人”的脚印有两处方向相反。1幸存者向在后人控诉;脚印置于雕像前,表明是幸存者的,她们再向后人诉说着日军的暴行。2暗示幸存者死里逃生。多数脚印朝向“万人坑遗址”,暗指多数百姓已被残害。幸存者虽死里逃生却也遍体鳞伤。展示方式凹凸不平外墙采用干挂条纹状石材。1表现展馆的独特;通过对于石材纹理和单元尺寸的变化来形成富有沧桑感的立面质感,表现纪念馆深沉凝重的独特气氛。2与地面碎石相应。两者采用相同的材料,碎石宛如墙体落下的的碎块,表现两者的统一也强调建筑深嵌入地下。展示方式凹凸不平三、德国犹太人博物馆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柏林犹太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建筑规模:占地3000平方米展示对象:全世界群众展示主题:犹太人历史、犹太人历史雕塑等霍夫曼公园屠杀塔三条轴线:屠杀之轴:通往高而窄的空间,取名“大屠杀塔”,整个塔昏暗、阴冷,只在十几米高处开了一个小口。感受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流亡之轴:通往迷宫般的霍夫曼公园,这里矗立着49跟倾斜的水泥柱,抬头看见天空被无情的撕裂,象征遭到放逐的犹太人的艰难处境。延续之轴:真正通往展馆的入口,这条主轴贯穿着6个主要展厅。死难流亡延续地下展区的结构,乍看比折线状的建筑外表更简单,其实这才是整个项目的真正核心。通过它,人们将步入象征犹太人“持续、流亡和死亡”三大经历的三个长廊,丹尼尔称它们为“轴线”。因为中间三角形墙体的存在,访客只能同时看到两条道路。屠杀之轴:屠杀塔:利用建筑空间、光线给以游览人感受压抑、绝望的气息。流亡之轴:霍夫曼公园:位于外院的一块倾斜的平面上,由49根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构成。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沉重经历。每根混凝土排柱顶上均植有树木,表示犹太人生根于国外,充满着新生的希望。流亡之轴:在里伯斯金的犹太博物馆设计中,屠杀之轴、流亡之轴这两条通道都是死胡同,充斥着犹太人被驱逐、被屠杀的悲愤与呐喊,这或许也表明了建筑师对于犹太人这两种归宿的态度。也许在他心中,经过一轮的参观、感受和净化,他认为参观者的灵魂最终只能回归原点,找寻新的出发。所以三条通道中的最后一条:延续之轴,才是真正通往展览馆的入口,它也是三条通道中最长的一条,看上去与不起眼的楼梯相连。展示方式:展厅:玻璃展柜、展示幕布等陈列方法,墙上的光带贯穿了整个建筑。落叶:现代艺术品展示,走进宽耸空荡的空间,地上铺满了圆形铸铁人脸,人脸张口圆瞪,仿佛一个个呐喊的灵魂。游客步行其上,人脸碰撞发出声音,一步一呻吟,走过惊心动魄,试图唤醒人们对柏林历史犹太人被消弭去的记忆。利用声音,人的听觉感受展。展厅布置在流亡之轴与死亡之轴上。进入展厅,游客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错中复杂的交通流线,黑色墙体界定的反复出现都给参观者感官上强烈冲击,并且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力量,它的出现阻挡了空间的连续感,把空间秩序压缩扭曲,仿佛都在隐喻着那个时期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生活近乎绝望的心态。展厅每个灯下都是一个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犹太历史图片馆里有很多这样的放音区军械库基地四、德国历史博物馆基地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den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古典建筑。新馆公众入口设在西边,次入口设在北边。通过主入口进入弧形共享中庭。建筑规模:占地2000平方米展示对象:全世界群众展示主题:德国从孕育初期直至现代战争的历史造型手法:新馆的设计延续了贝聿铭先生一贯的几何形雕塑感手法,新馆平面通过分解、简化可抽象成三角形、弧形和圆形的组合,三角形元素在设计中重复运用。在处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时突出表现建筑的几何特性。其雕塑性是严格建立在几何性的基础之上,充满了强烈的整体感和现代气息。新馆中三角形体块是主展厅,为几乎没开窗的坚实体量,仅仅在北侧开了一个凸窗以及在三层部分退出了一个三角形阳台,建筑的实体部分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性。图8-1分析图图8-3平面图图8-2几何的运用地下通道:该设计为了不影响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两旁的景观,新馆和旧馆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地上部分则通过晶莹通透的弧形玻璃体量实现虚实对比、新旧对话。图6-2地下通道入口图6-1新馆和旧馆图6-3地下通道剖面图功能分区:新馆的公众主入口设在西边,次入口设在北面,通过主入口进入弧形共享中庭,右侧的螺旋楼梯连接二层与三层,左边三角形部分为主要展厅,中庭布置了一部如流水般泻下的弧形大步梯,还设有自动扶梯和电梯连接上下各部分。图7-1电梯与扶梯图7-2次入口图7-3总体俯视图除了展览空间外,新建筑里设置了一个57座的视听室和博物馆商店、书店、寄存间、办公等辅助空间,并与原有博物馆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在不到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阳光漫射在中庭,整个展馆没有狭小压抑的感觉。中庭:通透的玻璃中庭,是整个扩建部分的心脏和精华所在,使内部空间变化丰富,透明、光影和运动是设计的主要意念。大片幕墙与通透顶棚一体化设计,支撑构件简洁有力。以一部大弧形楼梯联系二层,强化了中庭空间的动感。中庭是建筑活力的源泉,各展厅与中庭相连,参观者从封闭的展厅出来后,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五、美国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又称为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展示对象:全世界群众展示主题:越南战争越战纪念碑与华盛顿广场的空间关系墙的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墙的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两翼的夹角为120度,两翼的长度各约250英尺,总长度约150米,经过与高度连续变化的墙体立面相配合后,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维立体形状。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录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下没有一个文字的介绍和评价,此处无字胜有字。正如该碑设计者说的“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六、波兰华沙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位于华沙一处二战前犹太人聚居地的中心地带,纳粹曾将此处改造为华沙犹太人区。博物馆关注的不仅是大屠杀,还关注大屠杀试图掩埋的犹太人在波兰的800多年历史。由芬兰建筑师RalnerMahlamaeki和llmarLahdeLma设计的博物馆有着象征性的开裂的立面,朝着波浪状的墙体打开。建筑面积:183000平方米展示对象:全世界群众展示主题:大屠杀及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的主入口面向纪念碑,建筑本体体量紧凑而简单。评委会认为这个设计实现了“无需言说的简单与优雅。“活的”绿色铜表皮上刺着方孔以便通风:早期的试验是用展开的铜板。这与用白色的希伯来文和拉丁文字图案装饰的玻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其之后,由真空相隔,立面镀上了相应的有垂直折皱的绿色铜板,镶嵌了一些窗口。博物馆采用了分层的立面设计,将预先喷涂的铜与玻璃相结合。在这里,一个由垂直,交错的玻璃和铜板构成的规则的网格切割了整个建筑表面。铜引发的对比效果是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设计的关键所在。开裂的立面,朝着波浪状的墙体打开立面图剖面图七、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帝国战争博物馆是一座有着多个分馆的全国性博物馆它诠释和记录了现代战争及个人战争经历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盟军还是敌君,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无论军方还是政界,无论社会还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涵盖了战争冲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展示对象:全世界群众展示主题:帝国战争在波光粼粼的水边是棱角分明的博物馆,乍看之下也许只觉得这是一栋非常现代的建筑,但计师DanielLibeskind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因为战争和纷争而四分五裂的地球。如果把博物馆建筑的几大板块重新拼插起来,就能重新得到一个完整的球体。帝国战争博国馆表现出来的在二十一世纪已形成的矛盾冲突在未来仍会延续下去。这个建筑无论是在新旧的文化、重建、技能和设计上都有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建筑整个几乎被金属覆盖,5000平方米刨光过的铝包着屋顶,6880米长的标准预制铝板复合墙面。博物馆建筑由三个联锁着的碎片集合组成,象征宽大弯曲的地球碎片构成博物馆空间,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就象是三个碎片相互冲撞挤压。坦率地表征着俗世中的冲突和战争。展厅入口的墙上有一个7米高的巨大白色十字架。十字架对西方文明的含义不言而喻,这里的这一枚象征着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