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三伏贴张雄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治未病的概述定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治”,乃治理管理的意思。“中医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未病含义: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含义: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正盛衰。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未病先防,就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治未病含义:既病防变:就是在已经发生疾病之后,察其病因,审其病症,遏其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防微杜渐,避免疾病向不良的方向转变。治未病含义:瘥后防复:就是指大病初愈,必须慎加调养以防其复发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冬病夏治定义:“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阳气升腾这些病情会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三伏天”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目的。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冬病夏治理论基础:冬病夏治理论基础—春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冬病夏治理论基础—春夏养阳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明·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冬病夏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讲的“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冬病夏治理论基础: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证,多发病于冬季。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理论基础:“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冬病夏治常用方法--针灸疗法取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一次,共15次冬病夏治常用方法--灸法长蛇灸冬病夏治常用方法--拔罐疗法取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一次,共15次。冬病夏治常用方法--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日捏脊10遍,每日一次,连续30日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冬病夏治三伏贴:刚才我们讲到冬病夏治有很多方法,比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贴各敷一次,连贴三年。小结: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三者关系治未病是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冬病夏治适应症冬病夏治适应证: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2.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冬病夏治适应证: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5.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冬病夏治适应证:6.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7.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8.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三伏时间推算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定规: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夏至三庚),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三伏时间推算2018年三伏天2018年初伏:7.17-7.26,10天;2018年中伏:7.27-8.15,20天;2018年末伏:8.16-8.25,10天。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三伏贴具体操作—配方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定喘穴: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2.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绝骨:外髁高点3寸,腓骨前缘。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3.腰椎病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4.颈椎病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绝骨:外踝高点3寸,腓骨前缘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5.膝关节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处。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6.虚劳病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百劳: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1•三个概念的区分: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2•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3•三伏时间的推算4•三伏贴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提纲:三伏贴注意事项(1)贴敷用药时间:一般小儿0.5-2小时,成人2-6小时。每日贴敷时间:7:00-19:00(2)贴敷疗程:三伏贴敷疗法3年为一个疗程,疗程与疗效成正比;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三伏贴注意事项(3)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皮肤娇嫩,不宜贴敷。(4)局部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部分人局部可出现水泡均为正常反应。(5)贴敷后皮肤可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三伏贴注意事项(6)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7)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三伏贴注意事项(8)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9)为了保证疗效,且避免引发感染,应尽量减少水泡的发生。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感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有严重水泡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三伏贴注意事项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