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经济基础变化)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上层建筑变化)③阶级关系上:原处于底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④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孔子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仁者爱人.仁便是爱.礼: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孔子反对墨子主张的兼爱,主张爱是不同的.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孟子的核心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核心思想“仁”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道德伦理: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1)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天行有常)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3)荀子在人性论上提出了“性恶论”.道家(哲学派别)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秦汉之际演变成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道家哲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先秦道家、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与宋元内丹生命学等五种历史形态。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自然而为并非听任自然而不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刻意的态度而为。道法自然,也是同样映出道家对真对朴的追求以及对世间智巧之风盛行,人皆失其淳朴之心的憎恶与反思。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差异一、理论上偏重点:孔子:人对人的关系思考;老子:人对自然的关系思考二、价值观念偏重点:孔子:伦理学的开创者:仁;老子:古代哲学的开创者:道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相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不同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1.(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B)2.(2010全国II)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3、(2010全国1)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D)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注意五行的顺序:金木水火土。按照五行的顺序,“土”之后又开始新的循环,为“金”,故按此推理,西晋应为“金德”。4、(2015山东)《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C5、(2015江苏)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