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认为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共同构成的学者是:A.斯滕豪斯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实践模式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A.学习心理学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心理顺序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教师编制的教案”属于哪个层次:B.执行的课程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家长的意见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C.派纳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A.“理解”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与学科逻辑一致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活动课程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整合性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C.融合课程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B.相互调适取向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A.《课程》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C.教育社会学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斯滕豪斯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哪个层次:B.正式的课程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C.教育目标的确定8.强调“集体审议”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实践模式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B.校本课程12.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与学科逻辑一致第2页共4页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整合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顺序性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课程就是教学科目。错这种观点不完全对,尽管这是使用最普遍的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毓学习者的静态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课程含义还有的观点是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以及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2.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程。错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尽管从形式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但两者在内涵上、功能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异。三、分析题(每题15分,共2题,总计30分)1.结合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说明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课程的实施。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次?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这五个层次各是什么意思。以品德与社会为例: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当前我国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可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四类。1、课程变革的特征。特定的课程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包括四种。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需要老师充分理解与接受课程变革的主旨。2)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缺乏清晰性是阻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需要提高课程变革的清晰性。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复杂的程度。第3页共4页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如果课程变革计划过于简单,就很难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该计划实施程度也难以提高。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可用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2、学区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包括六方面。1)学区人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3、学校的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校长的角色。校长越是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教师的效能感越强,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教师的效能感是支配课程实施的重要的内部机制,它不是由奖励等外部诱因引起的,而是基于课程实施这项专业活动本身而产生的驱力。除动机因素外,教师缺乏人事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是阻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4、外部环境的特征。这类因素可概括为两类。1)政府机构的力量。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变革若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2)社区的支持。课程变革能与社区文化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日益相互渗透,日益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课程变革不能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四类因素缺一不可;第二,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存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四、论述题(共1题,总计20分)述评泰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开发的必读书目。1、“泰勒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2、四个问题的关系: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第4页共4页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即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1)“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2)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这四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泰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与过程模式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要思路还是借鉴泰勒原理居多。(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