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1——2011年第十届mLearn国际会议述评刘军1、邱勤2、余胜泉3、希建华4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北京100048;2.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1;3.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4.上海广播电视大学,上海201300【摘要】:第十届mLearn国际会议2011年十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作为具有国际权威影响力的移动学习前沿国际会议,集聚了国内外移动学习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最具创新性的移动学习研究成果。透过本次会议中的主题演讲与专题论坛,可以清晰地看到,无缝学习空间的结构模型、关键技术、资源模型和创新学习模式是与会专家交流与研讨的重点,显示了国际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关键词】移动学习;无缝学习;学习元;情境感知;mLearn国际会议2011年10月18日至21日,由国际移动学习协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MobileLearning,简称IAmLearn)发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承办的第十届移动及情境学习世界会议(the10thWorldConferenceonMobileandContextualLearning,简称mLearn2011)圆满落下帷幕。mLearn国际会议每年召开一次,被公认为是最早的、具有国际权威影响力的移动学习国际会议,本次大会是mLearn国际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移动和情境学习:文化和改变”,旨在推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度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和参与者分享他们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构建全球视野下的关于移动学习研究与发展的全球协商对话与网络共享机制,深入地反思并客观地评价当前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并推动移动学习理论、方法及应用的创新。大会邀请了四位国际知名的移动学习研究专家分别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来自于英国开放大学、国际移动学习会议的发起者、前任国际移动学习协会主席MikeSharples教授做了“移动学习的创新:国际化视角”的主题演讲、来自于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Kinshuk教授做了“基于定位的5R自适应移动学习系统框架”的主题演讲、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Chee-KitLooi教授做了“可持续的无缝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什么,我们将去往何方?”的主题演讲,以及来自台湾科技大学的Gwo-JenHwang教授做了“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研究问题和应用”的主题演讲。此外,余胜泉教授组织其研究团队做了“泛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共享”、“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专题论坛。此次大会有超过60多个国家110多位研究者参与,有50多位研究者分别参加了“正式与非正式环境中的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模式与框架”、“移动学习:理论、设计与教学”、“泛在学习和环境学习及相关技术”、“移动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移动学习的评价”、“移动学习的适用性、虚拟性、协作性环境”、“移动学习:昨天、今天与明天”八个分主题的报告交流(mLearn2011,2011b)。这些报告不仅反映出了研究者们对移动学习的深入思考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更让我们看到了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一些发展趋势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透过本次会议中的主题演讲与专题论坛,可以清晰地看到,无缝学习空间的结构模型、1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61073100,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运用“一对一”图形计算技术促进学习者的数学高阶思维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69,项目负责人为刘军)资助。关键技术、资源模型、创新学习模式等是与会专家交流与研讨的重点,显示了国际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一、无缝学习空间中的情境及其内涵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向学习领域的不断渗透推动着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地分化和细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地域性的差异。MikeSharples教授认为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地域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教育体制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导致不同国家对移动学习产生不同的需求,这些不同的需求又引领着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詹青龙等,2010)。他从国际化的视角对不同国家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侧重点进行了梳理和对比:非洲的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侧重于基础性移动技术在特定情境中的可用性(Access)研究,主要利用移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美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的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侧重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One-to-one”learning)和无缝学习(Seamlesslearning),主张发挥移动技术与其他教育科技的关联性(Relevance)为学习者的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学习以及随时随地学习(Anytime,anywherelearning)提供课堂内外的持续性(Continuity)支持;欧洲国家的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多数侧重于利用移动技术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关联,支持学习者的情境学习(Contextuallearning)和群体学习(CommunityLearning);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则侧重于利用移动技术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远程学习,涉及到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Learningdesign)、开放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移动学习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日本的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侧重于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关注移动学习科技在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嵌入性(Embedding)应用(MikeSharples,2011b)。纵观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国际化发展趋势,MikeSharples教授总结出当前全球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联结性、情境性、持续性、个性化、学习设计、嵌入性、群体性,如图1所示。尽管当前不同国家的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存在着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地域性的差异及发展水平的差异,但随着移动学习的深入发展,未来很有可能殊途同归。可以说,这些关注点共同反映了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性诉求——利用移动技术及其他教育科技手段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能够跨越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能够衔接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无缝学习空间。我们将其称之为可持续性的无缝学习(SustainableSeamlessLearning),即学习者将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情境、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等无缝地衔接、整合起来,而学习者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则将成为他们无缝学习的中介工具或“学习中枢”(Wong&Looi,2010a)。移动学习可用性联结性嵌入性群体性学习设计个性化持续性情境性图1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早在2006年,“无缝学习”的概念就曾被一些移动学习的研究者提出,并对以“一对一”的移动设备支持的无缝学习模式做出过系统的论述(Chanetal,2006a)。或许是因为移动技术的发展不够成熟还远不能满足移动学习的需求,或许是因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无缝学习并未引起移动学习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学习实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无缝学习概念的提出和兴起源于对移动学习真谛的不断探求与本质的不懈追问。随着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国际化差异日益凸显,导致移动学习的内涵被片面化地认知和多样化的解读,于是不同的移动技术以不同的形式被应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并产生了与移动学习相关联的一些概念,例如泛在学习(u-Learning)、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情境学习(ContextualLearning)、“1:1”学习(Onetoonelearning)等,这些概念不但难以界定,而且增加了我们对移动学习认知的难度。到底什么是移动学习?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与泛在学习、数字化学习、情境学习、“1:1”学习这些当前非常流行的代表新型学习方式的学习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移动学习将何去何从?……一些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广泛的争议。对移动学习本质缺乏统一而明确的认识将导致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缺乏清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很难获得持续性的发展。MikeSharples教授也曾提出,对于移动学习,到目前为止确实没有统一的定义,他认为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支持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AugmentedLearning),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MikeSharples,2010a)。从此定义的阐释来看,它与无缝学习的内涵近乎一致,但并没有对移动学习的内涵进行提炼。在此次会议上,MikeSharples教授提出移动学习需要对“情境性”进行特殊关照,“情境”是移动技术支持下的无缝学习的一条关键线索,也是未来移动学习大有可为的领域。他指出学习的“情境”包括两个层面:技术使用的现实情境和用技术创设的人机交互情境,通过两种情境的合理贯通为学习者创设一种无缝学习空间。其中蕴含着两种以技术为媒介的交互:技术与现实情境的交互和技术与学习者的交互,如图2所示。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Chee-KitLooi教授在其“可持续的无缝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什么,我们将去往何方?”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利用移动技术联通现实情境与人机情境仅是实现无缝学习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其关键在于通过移动学习的设计保证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学习体验的连续性,即由技术的联通性推动学习活动的连续性成为无缝学习的关键(Chee-KitLooi,2011b)。由此,“情境”和“学习设计”成为移动学习向无缝学习发展的两条纽带,为移动学习的深层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移动技术向可用性、联结性、嵌入性、情境感知等方向深入发展,保证上述两种以技术为媒介的交互能够联结和贯通,另一方面学习活动设计应向持续性、群体性和个性化发展,保证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学习体验的连续性,促进学习者的深层认知和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这既是移动学习的终极目标,更是移动学习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图2移动学习的“情境性”内涵在此次国际会议上,“无缝学习”被重新提及并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共鸣,无缝学习作现实情境人机情境人机为移动学习深层次发展的方向已达成共识,同时,来自于移动技术研发、移动资源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活动设计与移动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显露出无缝学习的发展趋向,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移动学习研究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达成的发展性共识,也预示着移动学习正在向着新的无缝学习时代的迈进。二、移动技术构建无缝学习空间陈德怀教授认为无缝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可在不同情境构成的“无缝学习空间”中得以延续,在无缝学习空间中,学生只要对情境具有好奇心就可以学习,而且通过个人化移动设备作为媒介,学生将可轻松并快速地从一个情境切换到另一个情境(余胜泉,2007a),即Chee-KitLooi教授所提出的保证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学习体验的连续性。这种学习的无缝体验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需要具有情境感知、社会网络、普适计算技术等构成的无缝学习空间的支持。对此,很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趋向于一致。余胜泉教授认为无缝学习空间构建的核心是与环境相关的移动计算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移动技术具有环境感知的智能化适应能力(余胜泉,2007a)。来自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Kinshuk教授认为无缝学习空间中移动技术的情境感知的智能化适应能力,关键是提升以移动设备为核心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自适应能力。移动学习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的情境感知,二是智能化地处理并运用情境感知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持服务(Kinshuk,2011b)。这不仅需要移动技术加强其在便携性、连通性等方面的原有优势,更需要在智能性、情境性、适应性方面有所突破,以满足学习者利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