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主讲:常春勤邮箱:jzchchqin@126.com总体规划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唐山市总体规划(1994~2015)Ch4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本章主要内容§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1城市的系统构成§4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Ch4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为什么本课程首先要知道城市总体规划的根本任务?本章学习目的是什么?从本质上讲,城市总体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把城市的各类用地落实到空间来。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进行空间规划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章首先引入系统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的构成。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一、关于系统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把“系统范畴”提到普遍方法论的高度,并用系统的方法构造了其哲学体系。20世纪50年代后,系统方法在对复杂对象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空间上的发展和丰富。在现代城市研究中系统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二、城市的系统构成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城市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Ch4(一)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社会系统构成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分析。例如,对不同阶层利益的分析;对城市人口文化背景、收入、宗教信仰等的分析。§1城市的系统构成Ch4(二)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1城市的系统构成城市的产业构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的产业构成分类方法,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第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产业构成分类方法,这是现行比较普遍的产业构成分析方法。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三)城市空间系统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几个方面考察分析。Ch4城市构成要素的选址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各要素的空间选址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要素选址除了考虑要素本身运营对土地的要求(包括地块的大小、形状、坡度、基础承重等)外,就是其在空间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构成的网络的要求。人、物、资金、能源、信息在网络中流动时间和成本对要素的选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城市的系统构成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城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也是城市空间系统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人类活动的集聚方式的空间载体。城市空间集聚程度过低,城市运营效益必然不高,城市的优越性也就无法体现;然而,如果城市的密度过高,又反过来会影响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四)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城市除了可以从以上社会经济和空间角度分析其构成外,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角度,一座城市由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热设施、燃气供应设施、废气物处理设施、电讯信息网络设施等构成;而从社会设施系统方面,一座城市又可以由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行政管理设施等构成。Ch4§1城市的系统构成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究竟从哪一个系统的角度分析取决于城市研究和规划的具体需要。Ch4§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和用地的经济性评价。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Ch4一、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和城市职能的充分发挥起到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进行。Ch4(一)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地震烈度、设防标准(二)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速,流向,流量,洪水(设防标准)●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三)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等●风象:风频、风速,风象玫瑰●温度:逆温层结,热岛效应§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实例:风玫瑰图的应用——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关系逆温层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热岛效应Ch4(四)地形条件●高程:黄海、吴淞,等高线,坡度●形态:山谷、山坡、冲沟、坎地等●地形分类:名称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名称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极高山>5000>1000高丘陵200-500>200高山3500-5000>1000丘陵>200-50050-200高中山1000-3500>1000高原>1500<200中山1000-3500500-1000高平原200-150020-50低中山1000-3500200-500平原<200<20低山500-100200-500注:按地貌组合形态,高原可分为山原与台原。我国地形分类§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适建坡度:●地形图:比例、地形特征、地貌特征、建设状况项目坡度项目坡度工业0.5%-2%铁路站场0%-0.25%居住建筑0.3%-10%对外主要公路0.4%-3%城市主要道路0.3%-6%机场用地0.5%-1%次要道路0.3%-8%绿地可大可小注:工业如以垂直运输组织生产,或车间可台阶式布置时,坡度可大。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项目坡度项目坡度工业0.5%-2%铁路站场0%-0.25%居住建筑0.3%-10%对外主要公路0.4%-3%城市主要道路0.3%-6%机场用地0.5%-1%次要道路0.3%-8%绿地可大可小注:工业如以垂直运输组织生产,或车间可台阶式布置时,坡度可大。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Ch4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Ch4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抓住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主导环境要素,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评价。§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例如,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必须重点分析水文和地基承载力的情况;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则地形、地貌条件往往成为评价的主要因素。又如,在地震区的城市,对于地质构造的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矿区附近的城市发展必须弄清地下矿藏的分析。Ch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分类§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类用地:用地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要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Ch4用地类别地基承载力(kg/cm2)地下水位埋深(m)坡度(%)洪水淹没程度地貌现象类级一1>11.5<2.0<10在百年洪水位以上无冲沟2>1.51.5-2.010-15在百年洪水位以上有停止活动的冲沟二11.0-1.51.0-1.5<10在百年洪水位以上无冲沟21.0-1.5<1.015-20有些年份受洪水淹没有活动性不大的冲沟三1<1.0<1.0>20有些年份受洪水淹没有活动性不大的冲沟2<1.0<1.0>25洪水季节淹没有活动性冲沟平原地区用地分类§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三、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调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方面。§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一)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城市总体运营的效率与和谐性。2、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城市布局结构形态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将对城市整体的增长、调整或改变的可能性产生影响。§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二)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等,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在市政设施方面,包括现有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的管网、厂站的分布及其容量等方面,它们是土地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格局。Ch4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等设施,它们的分布、配套及质量等,无论是在用地本身,还是作为邻近用地开发的环境,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衡量条件。尤其是在旧区改建方面,土地利用的价值往往要视旧有住宅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改建后所能得益的多寡来决定。Ch4(三)社会、经济构成方面§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Ch4(1)工程准备条件常有的如地形改造、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和冲沟的形成、防止滑坡等。在选择城市用地时,为了能顺利而经济地进行工程建设,总是希望用地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以投入最少的资金而获得较大的效益。用地的工程准备视用地的自然状态的不同而异,Ch4(2)外部环境条件§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还需要考虑建设地区的外部环境的技术经济条件,主要有经济地理条件(如国家或区域规划所确定的要求,区域内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产业的分布等方面)、交通运输条件(如铁路、港口、公路、航空港等交通网络的分布与容量,以及接线接轨的条件等)、供电条件(指区域供电网络、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等可供利用的条件)、供水条件(建设地区所在区域内水源分布及供水条件)等。Ch4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是指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与安排提供依据。§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四、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Ch4城市用地区位的涵义,除包括以地理坐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经济地理位置,即某一地段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与就业中心、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要素的相对位置。(一)城市用地区位与经济它既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土地所在位置距就业中心、交通路线远近,基础设施的条件等;也包括无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Ch4(1)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及其他因素等。§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二)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因素不仅多样复杂,而且具有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2)派生因素层,即有基本因素派生出来的子因素,包括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等子因素,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基本因素的作用。Ch4§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整体而言,层次越高,影响力越大,因素覆盖面越广,而且包含了低层次因素/因子的作用。根据各因素/因子的空间分布形态和影响土地质量的方式,又可把这些因素/因子分成点状、线状和面状。(3)因子层,它们从更小的侧面更具体地对土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