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苏北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的好处,是▲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A.路人皆知涉猎邯郸学步B.路人皆知涉足鹦鹉学舌C.尽人皆知涉足邯郸学步D.尽人皆知涉猎鹦鹉学舌2.下列诗句中,全都使用比喻修辞的一组是(3分)①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A.①③B.②⑥C.③⑤D.④⑤3.下列各句中,谦敬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成人了就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好,不要事事都劳烦我。B.先生虽然未能亲自玉成此事,但也付出很多心血,我甚是感激。C.我很纳闷,斗胆问一句,不知您是在哪儿听说这件荒唐事情的?D.小弟愚钝,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兄台对此事有何见教?4.下列对联与相关场所对应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春露秋霜本枝衍百世蓣繁藻洁俎豆祝千秋②竹韵松涛清自远风台月榭悄无言③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家春④近贤门之居容光必照遵海滨而处明德惟馨A.①祠堂②庙宇③宅第④园林B.①宅第②庙宇③园林④祠堂C.①祠堂②园林③庙宇④宅第D.①宅第②园林③庙宇④祠堂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先秦哲学家荀子《乐论》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①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②又要去粗存精,提高、集中③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④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⑤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⑥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A.③①⑥⑤②④B.⑤②①③④⑥C.③①④②⑥⑤D.⑤②④⑥①③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封①大夫方君传刘大櫆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试题40分,延时3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荐遭闵凶,何以堪之?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第与校曲直而已第:只,仅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敛:收敛C.荐遭闵凶,何以堪之荐:屡次D.迹其平生所为迹:考察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4分)(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4分)9.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①立沙际②,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注:①候吏:驿站管理者。②沙际:水边。(1)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画面?(4分)(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手法。(4分)(3)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3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屈原《离骚》)(2)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其五)》)(3)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琵琶行》)(4)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5)▲,多于九土之城郭。(杜牧《阿房宫赋》)(6)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8)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素姑师陀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妈,几点钟啦?”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的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的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买点什么吧,小姐?”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的喊。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4“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13.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4分)(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2分)(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2分)14.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15.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黄金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④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