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中国1949年建立新政权巩固新政权的斗争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三年国内战争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俄国1922年苏联建立建立政权巩固政权进行社会改造确立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社会制度确立过程模式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三年国内战争苏维埃政权的壮大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俄国兴起于9世纪下半期。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国号简称“沙俄”。1861年改革标志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俄”。沙俄:从1547年到年;苏俄:从1917年到年;苏联:从年建立到年解体。俄国兴起于9世纪下半期。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国号简称“沙俄”。1861年改革标志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俄”。沙俄:从1547年到1917年;苏俄:从1917年到1922年;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知识线索经济政策、模式演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年到年;新经济政策:从年到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从1928年开始;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1936年确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到1921年;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到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从1928年开始;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1936年确立。背景资料•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强调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17年11月至1918年上半年,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群众对俄国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大工业企业、银行、铁路、对外贸易、商船队等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由于1918年初夏爆发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布尔什维克党被迫把主要精力又投入到战争中去,工作重心转移的设想未能如愿。•国内战争胜利后列宁又及时地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此,工作重心才真正转向经济建设的轨道。“新”在哪?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政权面临危机“战策”过时,引发危机经济困难目的战胜敌人、巩固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实现过渡创造条件内容略略特点高度集中,军事、行政干预单一共有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多种经济成分效果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存在弊端,直接“过渡”失败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为工业化和“过渡”打下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政权面临危机“战策”过时,引发危机经济困难战胜敌人、巩固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实现过渡创造条件高度集中,军事、行政干预单一公有制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存在弊端,直接“过渡”失败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为工业化和“过渡”打下基础内容战策新策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实行配给制按劳取酬的“工资制”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国有到多种成分并存;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5.向过渡到社会主义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济逐步过渡;实质: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国民经济中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相似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背景内战后,“战策”引发政治、经济危机“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混乱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放开商品市场;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作用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生活改善相似相似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背景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内战后,“战策”引发政治、经济危机“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混乱内容①进行农村经济改革②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放开商品市场;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作用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生活改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相似点背景战争引发危机,“战策”过时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①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引发政治经济危机;②农业、工业措施③未改变所有制的主体;④采用新的经济管理方式;⑤取得突出成效。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放开商品市场;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①《农业调整法》②《工业复兴法》③《紧急银行法》④《紧急救济法》⑤《社会保险法》作用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渡过危机,社会稳定;干预经济新手段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相似点背景战争引发危机,“战策”过时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①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引发危机;②农业、工业措施③未改变所有制的主体;④采用新的经济管理方式;⑤非计划经济⑥取得突出成效。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放开商品市场;掌握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①《农业调整法》②《工业复兴法》③《紧急银行法》④《紧急救济法》⑤《社会保险法》作用生产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渡过危机,社会稳定;干预经济新手段不同点:①经济管理:苏俄从行政高压到市场运作;美国从完全市场运作到增加政府直接干预;②政策实施:苏俄用行政手段推行;美国用法律手段推行;③所有制关系:主体不同;苏俄部分改变;美国未发生改变;④内容:美国更广泛;⑤目的:苏俄为实现“过渡”;美国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异同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材料二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探究1请思考:1.材料一和二提到的政策是什么?两则材料对实施该“政策”的目的表述有何异同?2.材料三“我们犯了错误”的实质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采取什么政策应对?1.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同:为战胜敌人;异:材料二认为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2.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引起政治、经济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具备了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基础,才能保证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而在俄国,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只占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有大多数的是农民”。“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材料二面对党内对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主张的攻击。列宁指出:“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回答:1.材料一中“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实施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什么?2.上述材料体现了列宁什么样的精神?探究21.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2.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的精神。材料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喀琅斯塔德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材料二1932年,美国出现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几十万少年失学,几百万青年没有就业,许多家庭连照明的蜡烛都没有。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突出的“新”是什么?2.造成材料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1.“战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1929-1933经济危机。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管理的手段,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探究3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启示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主要依据